
亦作“ 昏踰 ”。昏乱而越轨。《书·顾命》:“嗣守 文武 大训,无敢昏逾。” 汉 张衡 《上陈事疏》:“惧羣臣奢侈,昏踰典式。” 唐 元稹 《赠郑馀庆太保制》:“朕方咨禀,庶罔昏逾。” 章炳麟 《思乡原下》:“往者 程 朱 既废,古籍又不恆讽诵,行谊已薄,然野士犹不駘荡昏逾。”
“昏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ūn yú,其核心含义指昏乱而越轨()。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古籍原文或不同时期用法,可参考《尚书》、汉唐文集等文献()。
昏逾(hūn yú)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昏暗繁忙”。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昏意思是“天色暗;黑暗”,逾意思是“超越;过度”。在一起使用时,昏逾形容一种忙乱而昏暗的情景。
昏(hūn)的部首是日,笔画数为8。
逾(yú)的部首是辶,笔画数为10。
昏逾是源自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诗经·鄘风·采葛》:“妇子有行,昏逾不迟。”意思是妇女下地工作非常努力,昏暗的天空都已经过了中午。在现代汉语中,昏逾一词并不常见。
在繁体字中,昏逾的写法分别是昏逾和昏踰。
古时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昏逾的古代写法为昬踰。
1. 房间里只有一盏昏逾的灯光。
2. 他在工作时昏逾忙碌,没有时间休息。
昏逾不明、昏逾疲惫、昏逾热闹、昏逾交杂
昏黄、昏暗、忙碌
明亮、清晰、安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