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递训的意思、递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递训的解释

训诂学术语。几个意义相同的词展转训释。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理想的字典(四)》:“‘递训’是以乙训甲,复以丙训乙之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递训是汉语训诂学术语,指用一组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语循环递进解释词义的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多个词语的连环相训,逐步揭示目标词的内涵与外延,形成词义解释的链条。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特征

  1. 连环相释

    递训的本质是采用“A 训 B,B 训 C,C 训 D”的链式结构,使词义在递进解释中逐渐明晰。例如《说文解字》中“恚,恨也”→“恨,怨也”→“怨,恚也”,构成循环释义。

  2. 词义关联性

    参与递训的词语需存在逻辑关联(如近义、类属、因果),避免随意拼凑。如“伦→理→分→义”体现伦理概念的层级关系。


二、训诂学作用

  1. 构建词义网络

    通过递训串联同义、近义词群,形成系统性词义图谱。例如“追→逐→赶”递训展现动作的渐进强度。

  2. 揭示词源脉络

    部分递训隐含词源线索,如“天→颠”(以人体最高部位“颠”释“天”)反映早期认知方式。


三、学术争议与局限

  1. 循环论证风险

    若递训闭环无外部参照(如“A→B→C→A”),可能导致释义空洞,清代学者王念孙曾批判此类现象。

  2. 依赖语境缺失

    脱离具体语境的递训易模糊词义差异,如“美→善”在道德与审美范畴的交叉需结合文献佐证。


四、经典文献用例

《尔雅·释言》:“煽,炽也;炽,盛也”

《说文解字》:“窒,塞也;塞,隔也”

《方言》:“逞→苦→快”(方言递训表情绪递进)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王力《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3. 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递训”是训诂学中的一个术语,指通过多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依次辗转解释词义的方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递训属于传统训诂学术语,具体表现为:用乙解释甲,再用丙解释乙,形成连续的释义链条。例如《庄子·齐物论》中的“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2.具体特点

3.应用场景

递训主要用于古籍注解和字义考据,帮助理解古代文献中词语的深层含义。例如《礼记》中“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也是递训的典型用例。

4.学术讨论

语言学家王力在《理想的字典》中强调,递训需注意避免循环论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是否真正相通。

递训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词语的连续解释揭示词义关联,但需结合语境谨慎使用。更多细节可参考训诂学专著或词典(如《龙虫并雕斋文集》)。

别人正在浏览...

豹祠倍利柄臣冰叟不识闲儿差发谗惑超群绝伦车口乘且宸居吃白食春饼村谣盯矃洞烛其奸敦俭二声发觉贡款合丹惚慌介行机窍峻洁了了可见钌甃利己损人巃嵸喽喽门朝门史迷蔽浓装艳抹蟠据固结盘铃傀儡抛头露面呸呸痞蹇朴学惹气三倒班散流慎惜实感水烟管书箧肆觐遡回陶琴狧狧髫穉醍醐头羹暾暾委珠五陵儿乡侯仙门霄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