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件憾事。 唐 薛元超 以不得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为三恨。见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2).三件憾事。 唐 时 吐蕃 乞立赞 以不知天子丧,不及吊;山陵崩,不及赙;不知 德宗 即位,而发兵攻 灵州 ,入 扶 、 文 ,侵 灌口 为三恨。见《新唐书·吐蕃传下》。
“三恨”一词在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中有具体含义,主要指三件令人遗憾的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三恨”中的“恨”意为“遗憾”,而非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怨恨”之意。该词常用来表达人生或历史事件中未能实现的愿望或错失的机遇。
唐代薛元超的三恨
据《隋唐嘉话》记载,唐代名臣薛元超曾感慨人生三大遗憾:
吐蕃乞立赞的三恨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首领乞立赞因以下三事深感遗憾:
“三恨”作为典故,常被后世文人引用,用以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或作为历史叙事的切入点。其核心在于通过具体遗憾事件,折射特定时代的社会价值观与个人追求。
提示:若需查阅原始文献,可参考《隋唐嘉话》卷上及《新唐书·吐蕃传下》。
《三恨》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抱恨在心、心怀不满的三种遗憾。
《三恨》的拆分部首为“三”和“心”,其中“三”是部首,表示数量,“心”是次部首,表示与心理感受相关的词义。《三恨》的总笔画数为十六画。
《三恨》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的楚汉相争篇,形容刘邦因对王质的忠诚而感慨的三种遗憾。
《三恨》的繁体字为「三恨」。
在古代,有时会以「三恨」的形式写作「三恨」。
1. 他心存三恨,一直无法释怀。
2. 他对自己的失败感到三恨。
无法组成其他词语,因为《三恨》本身已经是一个完整的词语。
悔恨、遗憾、忿恨。
满意、满足、欣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