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典策 ”。1.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杨伯峻 注:“典策谓典籍简册。”《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壬辰, 晋 太子 炎 绍封袭位,总摄百揆,备物典册,一皆如前。”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然而典策之奥,治词之法,不越此有言而又笔之者,斯亦可尚。”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虽然,热心之事,无所凭藉,而徒以高文典册,讽詔世俗,则权不 * 。”
(2).帝王的册命。 南朝 梁 任昉 《到大司马记室笺》:“以今月令辰,肃膺典册。”《陈书·高祖纪上》:“今将授公典策,其敬听朕命。” 宋 叶适 《宏词》:“朝廷詔告典册之文,当使曲直宏大,敷畅义理,以风晓天下,典、謨、训、誥诸书是也。”
“典册”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重要典籍的统称
指记载典章制度、历史文献等重要内容的书籍或册籍。例如《左传·定公四年》提到“备物、典策、官司、彝器”,这里的“典策”即指典籍简册。宋代苏舜钦在《上孙冲谏议书》中也提到“典策之奥”,强调其内容的深奥性。
帝王的册命文书
用于指代古代帝王封赏、任命官员的正式文书。如南朝梁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中“肃膺典册”,以及《陈书·高祖纪》中“授公典策”,均表示帝王册封的权威性文件。
同“典策”
作为“典策”的异写形式,两者可互通使用,常见于古籍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中的用例,可参考《左传》《三国志》等文献。
《典册》是指记录、保存典籍和文献的书册。它具有很高的价值,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典册》的部首是八,并且由12个笔画组成。
《典册》最早出现在古代的文献中,用来描述官方机构或贵族家族保存的典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人们用来泛指用于保存古代文献和典籍的书册。
《典册》的繁体字为「典冊」。
在古时候,典册采用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整体意思和用途相同。
这家图书馆珍藏了许多历史典册。
典录、典籍、图书典册。
文献、古籍、著作。
乌有、丢失、废弃。
碍叫班秩北京话冰絃玉柱不宣蝉蛇查铺萃次村强打髀石大当当兔电子邮箱斗米尺布断梦断织劝学发科打趣发起雰霏概赅甘蜜高而富球哥伦比亚大学绠套共职扢蒂归趣归谊寒晩会谳胡帽藉资急贤鞠茂草匡过枯叶来廷冷合合钌辔刘卢庐帐马价珠木牀南平难以置信锵涌穷苗苦根让禄忍恶散缓省众堂萱条律团堕文昌省误诒闲都襐服乡时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