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典策 ”。1.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杨伯峻 注:“典策谓典籍简册。”《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壬辰, 晋 太子 炎 绍封袭位,总摄百揆,备物典册,一皆如前。”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然而典策之奥,治词之法,不越此有言而又笔之者,斯亦可尚。”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虽然,热心之事,无所凭藉,而徒以高文典册,讽詔世俗,则权不 * 。”
(2).帝王的册命。 南朝 梁 任昉 《到大司马记室笺》:“以今月令辰,肃膺典册。”《陈书·高祖纪上》:“今将授公典策,其敬听朕命。” 宋 叶适 《宏词》:“朝廷詔告典册之文,当使曲直宏大,敷畅义理,以风晓天下,典、謨、训、誥诸书是也。”
“典册”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字源结构
“典”本义为重要的文献或法则,《说文解字》释为“五帝之书”,引申为经典规范;“册”象形于竹简编缀成书,后泛指书籍文献。二者结合,构成“记录重要内容的典籍”之意。
权威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将“典册”定义为“记载典章制度等重要内容的历史文献”,特指具有传承价值的官方文书或经典著作,如《尚书》《礼记》等被历代视为“典册”的典范。
历史演变
先秦时期,“典册”多指刻于甲骨、青铜或竹简的政令文书。汉代以降,随着纸本普及,词义扩展至涵盖经史子集,如《史记》载“周室典籍散佚,唯典册存焉”,突显其文化传承功能。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典册”多用于学术语境,强调文献的权威性与历史价值。例如“敦煌典册”指代出土文献的珍贵性;“典册高文”则形容文辞庄重的经典文本,常见于文史研究领域。
“典册”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重要典籍的统称
指记载典章制度、历史文献等重要内容的书籍或册籍。例如《左传·定公四年》提到“备物、典策、官司、彝器”,这里的“典策”即指典籍简册。宋代苏舜钦在《上孙冲谏议书》中也提到“典策之奥”,强调其内容的深奥性。
帝王的册命文书
用于指代古代帝王封赏、任命官员的正式文书。如南朝梁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中“肃膺典册”,以及《陈书·高祖纪》中“授公典策”,均表示帝王册封的权威性文件。
同“典策”
作为“典策”的异写形式,两者可互通使用,常见于古籍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中的用例,可参考《左传》《三国志》等文献。
暗约白鱓蹦跶唱春调雠柞穿宫达官要人戴面宕轶典肆遁野反唇相讥敷训根勾跟头公计共价功绪呵禁合时宜画雉虎珀讲书骄侈暴佚金支九丝绝代氒株科折空劣朗隽力辨理料流星群力心龙庭漏分论纂门下客纳访鹏鷃飘浮平地起雷青塘亲游仁让声明胜人一筹深衔申酌世仇事急无君子石舄施展手信霜期水驿透体相呴相济纤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