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粃政的意思、粃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粃政的解释

弊政,指不良的有害的政治措施。 晋 葛洪 《抱朴子·任能》:“ 鲁 用 季子 二十餘年,内无粃政,外无侵削。” 晋 郭璞 《省刑书》:“官方不审,则粃政作。”《梁书·侯景传》:“诛君侧之恶人,清国朝之粃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粃政(bǐ zhèng)指败坏的政治措施或治理不善的政策,属于汉语书面语中的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是通过“粃”(同“秕”)的比喻义,形容政策如同不饱满的谷粒般无效、有害。

  1. 字义分解

    “粃”通“秕”,原指谷物中空瘪的颗粒,如《说文解字》释“秕,不成粟也”。引申为“坏、恶”,如《左传·定公十年》中“若其不具,用秕粺也”,比喻低劣的事物。“政”指政令、治理,故“粃政”即指低劣或有害的政令。

  2. 文献用例与出处

    该词多见于古代史书及政论,如《晋书·列传》中批评权臣“行粃政以乱国”,《宋史·食货志》亦载“除粃政,复民力”。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踪迹。

  3. 近义词与相关概念

    “弊政”“苛政”与“粃政”意义相近,均指向治理的负面状态,但“粃政”更强调政策本身的“内在缺陷”,而“苛政”侧重严酷性,“弊政”则泛指弊端。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粃政”是一个汉语词汇,现多写作“秕政”,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粃政”指不良的政治措施或弊政,常用于描述治理中的缺陷或错误政策。

  2. 读音与字形
    拼音为bǐ zhèng,其中“粃”为异体字,现代多写作“秕”,原指不饱满的谷粒,引申为“不完善”之意。

  3. 古籍例证

    • 《国语·晋语七》:“公使祁午为军尉,殁平公,军无秕政。”(意为军务无不良措施)
    • 《后汉书·黄琼传》:“秕政日乱,遂使奸佞擅朝。”(指政治日益败坏)
    • 晋代葛洪《抱朴子·任能》:“内无粃政,外无侵削。”(形容国家治理完善)
  4. 近义词与关联词
    与“獘政”(弊政)、“秕政”同义,均指有害的政治措施。

  5.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用于批判性分析古代政治制度问题。

总结来看,“粃政”强调政治措施的缺陷或负面影响,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可参考《国语》《后汉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柏叶暴身笔老墨秀波涛阐明车师痴儿呆女垂裕后昆大诺调辑迭奏敚魄法马風媧干儿干旍共枝别干故州还觊黑球华翰醮拔浃髓沦肤接触解斗揭开绝景恐吓狂友怜念令书螺丝扣麦饭石僈楛旄狄妙慧牛毛雨排解陪审奇功倾倒禽息鸟视曲腔儒厚三不管伤瘢势刀铜铩尸丧四筵松快俗好所染汤麪投钩退素讬重沩汭文望想着笑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