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管屯田事务的官。《新唐书·百官志一》:“二十曰耕耨以时,收获成课,为屯官之最。”
屯官是中国古代掌管屯田事务的官职,其具体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屯官是古代负责管理屯田的官员,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农耕、监督收成及赋税征收等。该官职在唐代文献中明确记载,例如《新唐书·百官志一》提到“耕耨以时,收获成课,为屯官之最”,表明其考核标准与农业管理成效直接相关。
学者认为,屯官制度体现了古代“以农为本”的政策导向,其考核标准(如“收穫成课”)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视。此外,这一官职的设置对边疆开发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屯”字在古汉语中兼具“聚集”(如屯粮)和“驻扎”(如屯兵)之意,与屯官的职能相呼应。类似官职在不同朝代名称略有差异,如宋代称“营田使”。
屯官,拆分部首是尸和官,共6画。它是一个汉字词语,属于动词。古代汉字写法为「屯官」,现代繁体字写作「屯官」。该词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屯官」一词源于古代军事文化。在古代,「屯」字意为集中、驻扎之意,「官」字则指军官、官员。因此,「屯官」一词可以解释为驻守或集结军官。
在现代繁体字中,「屯官」的写法和简体字保持一致。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屯官」的字形稍有不同。古时的写法为「屯舘」,其中的「舘」字表示驻扎的地方。这种写法强调了「屯官」本身的军事属性。
1.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军队在出征前需先屯官集结。
2. 某县长被屯官调往省政府担任高级官员。
屯官没有常见的组词用法,但可以和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如「屯兵」、「屯粮」等。
屯官的近义词有「集结官员」、「驻守官兵」等。
屯官的反义词为「解职」、「调离」等,这些词语表示离开原来的驻守或集结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