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 古钱币名。亦省称“ 四銖 ”。 汉 币。《史记·平準书》:“至 孝文 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銖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
(2). 中国 古钱币名。亦省称“ 四銖 ”。 南朝 宋 币。《宋书·文帝纪》:“﹝ 元嘉 七年十月﹞戊午,立钱署,铸四銖钱。”《南史·颜竣传》:“ 元嘉 中铸四銖钱……及 孝武 即位,又铸 孝建 四銖。”参见“ 半两 ”。
四铢钱是中国古代两种不同时期铸造的铜币名称,具体分为汉朝和南朝宋两个阶段:
背景与铸造时间
汉文帝于公元前175年(前元五年)推行币制改革,废除“荚钱”,改铸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或“汉半两”。其钱文为“半两”,但实际重量为四铢(约2.2-2.8克),直径约2.4-2.6厘米,无内外廓,穿孔较小,钱文较规范。
历史意义
这一改革顺应了西汉初年的经济需求,允许民间自主铸钱,缓解了货币短缺问题。四铢钱流通时间长达四十年,直至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被三铢钱取代。
铸造背景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设立钱署,首次铸造四铢钱。后孝武帝即位后,又于孝建年间(454-456年)铸造孝建四铢,钱文包含年号,但重量逐渐减轻,导致货币贬值。
经济影响
南朝四铢钱的铸造反映了当时政权对货币体系的调整,但因减重和私铸问题,最终加剧了经济混乱。
“四铢钱”一词在古籍中常省称为“四铢”,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具体朝代。例如《史记·平准书》记载的为汉四铢,《宋书·文帝纪》则指南朝宋币。
如需更完整的钱币特征或历史细节,可参考《史记》《宋书》等文献或权威历史资料。
《四铢钱》是一个成语,指的是非常少量的财物或者微不足道的价值。四铢钱在古代是一种货币单位,由于数量非常少,因此成为用来形容极其微薄的财富的典故。
《四铢钱》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四”、“铢”和“钱”。
“四”是由一横一竖两笔组成的汉字,属于“十”字的变体,意思是数值上的“四”。
“铢”是由金属“金”和“朱”组成的,表示用金属来制造货币的含义,共有11画。
“钱”是由“金”和“钅”组成的,表示货币的意思,包含10画。
《四铢钱》最早的来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铢是一种古代用于权衡金属的衡器,而铢钱则是指以铢为单位的货币。古代的四铢钱是最小的面额,十个四铢钱合并为一贯钱。
《四铢钱》的繁体字为「四銖錢」,其中「銖」代替了「铢」,「錢」保持不变。繁体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仍然有一定的应用和使用。
在古代,四铢钱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当时的「四」字在上部多加一横,称为「肆」。而「钱」字的「钅」在上部多加一横,称为「鈆」。所以古人会将四铢钱写为「肆鈆」。
1. 这种饮料的价格可以说是四铢钱一大群。
2. 在他眼中,这个小问题只不过是四铢钱。
3. 对于他这种大富豪来说,失去这点钱只是四铢钱而已。
组词:四两拨千斤、微薄、贫困
近义词:琐碎、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反义词:巨资、巨款、富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