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铢钱的意思、四铢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铢钱的解释

(1). 中国 古钱币名。亦省称“ 四銖 ”。 汉 币。《史记·平準书》:“至 孝文 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銖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

(2). 中国 古钱币名。亦省称“ 四銖 ”。 南朝 宋 币。《宋书·文帝纪》:“﹝ 元嘉 七年十月﹞戊午,立钱署,铸四銖钱。”《南史·颜竣传》:“ 元嘉 中铸四銖钱……及 孝武 即位,又铸 孝建 四銖。”参见“ 半两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铢钱是中国古代流通的铜铸货币,得名于其标准重量为四铢(1铢≈0.65克)。该钱币始铸于西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史记·平准书》记载「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其法定面值与实际重量相符,终结了秦代「半两」钱名实不符的混乱状况。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复铸四铢钱,形制薄小,钱文仍保留篆书「四铢」字样,成为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货币形态。

从钱币学角度分析,四铢钱直径约2.3-2.5厘米,穿孔1厘米,重量在2.4-2.8克之间波动,钱体多呈暗红色。其铸造采用平板范竖式浇铸法,钱文笔划细挺,具有典型的汉篆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文帝四铢钱实物,钱面平整无内外郭,背面光素无文。

该钱制的推行体现了古代货币改革思想,《汉书·食货志》评其「令民纵得自铸钱」,反映了汉初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私铸导致后期出现「榆荚钱」等劣币,最终促使汉武帝建立五铢钱制度。南京六朝博物馆藏南朝四铢钱则呈现边缘磨损严重特征,印证了《宋书·颜竣传》记载的货币流通困境。

网络扩展解释

四铢钱是中国古代两种不同时期铸造的铜币名称,具体分为汉朝和南朝宋两个阶段:

一、汉朝四铢钱

  1. 背景与铸造时间
    汉文帝于公元前175年(前元五年)推行币制改革,废除“荚钱”,改铸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或“汉半两”。其钱文为“半两”,但实际重量为四铢(约2.2-2.8克),直径约2.4-2.6厘米,无内外廓,穿孔较小,钱文较规范。

  2. 历史意义
    这一改革顺应了西汉初年的经济需求,允许民间自主铸钱,缓解了货币短缺问题。四铢钱流通时间长达四十年,直至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被三铢钱取代。

二、南朝宋四铢钱

  1. 铸造背景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设立钱署,首次铸造四铢钱。后孝武帝即位后,又于孝建年间(454-456年)铸造孝建四铢,钱文包含年号,但重量逐渐减轻,导致货币贬值。

  2. 经济影响
    南朝四铢钱的铸造反映了当时政权对货币体系的调整,但因减重和私铸问题,最终加剧了经济混乱。

三、词义扩展

“四铢钱”一词在古籍中常省称为“四铢”,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具体朝代。例如《史记·平准书》记载的为汉四铢,《宋书·文帝纪》则指南朝宋币。

如需更完整的钱币特征或历史细节,可参考《史记》《宋书》等文献或权威历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放氨基比林百孔千创半辈子板桌备名崩克不韪惭噱唱针潮鸣电挚撤营闯破传赏篡改榱椽打簧表端倪发秃齿豁富可敌国服形鹘鸠瞽语汉刻护叶驾鹤姣服基底羁贱寂灭径道急灼峻宇雕墙客恨块伟匮乏林惭谷愧林闾林下风满天飞魔惑排腔烹龙庖凤披挂颇辞蒲弋期集所清寒轻乞列寝座券约守危死口外敷无竟详尽先龙鲜少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