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critically ill;be terminally ill] 病势危急
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乃至绵惙已极。——清· 袁枚《祭妹文》
亦作“ 绵缀 ”。亦作“緜惙”。谓病情沉重,气息仅存。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刘尹 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 唐 白行简 《李娃传》:“絶食三日,遘疾甚篤,旬餘愈甚……绵缀移时,合肆之人共伤叹而互饲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朱元亭 一子病瘵,緜惙时,呻吟自语曰:‘是尚欠我十九金。’”
绵惙(mián chu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文言文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指病势危重、气息微弱而接近死亡的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及语言学角度详细解析:
病危将绝
指病人气息奄奄、生命垂危的状态。《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谓病势危殆,气息微弱。” 如《魏书·献文六王传》:“叔父遘疾绵惙,未任奔丧。”此处描述病情危急无法行动。
绵延微弱
“绵”取“连续微弱”之意,“惙”通“辍”,意为气息断续、将停未停。《古代汉语词典》释“惙”为“疲乏;气短”,二字组合强调生命力衰竭的持续过程。
本义指丝绵,引申为细弱、延续不断(如“绵薄”“连绵”),此处喻指呼吸微弱而持久。
源自《说文解字》:“惙,忧也。”后引申为心力疲竭。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惙,气短貌,力竭貌。”
二字结合后,专指生命体征如游丝将断未断的状态。
“佗曰:‘病者绵惙,当及生时疗之。’”描述患者濒危,需紧急救治。
“病至绵惙,则惟参苓之是求。”以医药挽救危病,喻指学术衰微时亟需补救。
该词属文言遗存,今多见于:
需注意避免与“绵延”“惙惙”(忧愁貌)混淆。
主要参考资料:
“绵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病势危急、生命垂危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绵惙”指病情严重,气息微弱,生命垂危。例如:
词义演变
“绵”本义为丝绵(),引申为“绵延、微弱”;“惙”意为忧愁、疲弱。二者结合后,形容病势如丝般绵延不绝,逐渐衰弱至危急状态。
文献用例
该词权威性释义主要来自古籍及辞典(如《汉语大词典》),现代医学描述一般用“病危”等更直接的表达。若需引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核实。
螯胶拔迥绷冬比肩比落闭塞传蜡春职村沙段大模尸样大水电场线顶橦低抑顿遟翻觔斗匄贷箇辈乖逆和怡华鳞护工火劫践冰检禁检玉教研室接翮汲路扃扉就儿里汲县冢昆仲鸾俦凤侣訬訬男仆片句青缥秋见起衅圈盘腿曲营姌嫋容表山重水复山瘴笙簧神容收吏松蒿替天行道惕想辋图汙面无亦香姜阁綫形鲜言颬颬膝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