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松扇的意思、松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松扇的解释

亦称“ 松箑 ”。一种古扇,据传用柔韧松皮编制而成。一说用水柳皮制成。 宋 邓椿 《画继·杂说论近》:“ 高丽 松扇如节板状。其土人云:‘非松也,乃水柳木之皮,故柔腻可爱,其纹酷似松柏,故谓之松扇。’” 明 陆容 《菽园杂记摘抄》卷三:“闻撒扇自 宋 时已有之。或云始 永乐 中因 朝鲜国 进松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松扇,又称“折叠扇”或“聚骨扇”,是中国古代一种以松木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扇子,其形制多为可折叠式。以下是该词的详细释义及文化背景:

一、基本释义

  1. 材质与形制

    以松木薄片或松皮为原料,经特殊工艺制成扇骨,再裱糊纸、绢等扇面,可收叠展开。其名称源于材质(松)与功能(扇),区别于竹扇、羽扇等。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工艺特征

    扇骨采用松木削制的细薄木片,通过榫卯或丝线串联成聚头状,展开时呈半圆形,收合后便于携带。宋代称为“倭扇”,因早期工艺受日本影响,后本土化改良。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

  1. 起源与发展

    松扇始见于宋代文献,多由高丽(今朝鲜半岛)或日本传入。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高丽国使人每至中国,用折叠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谓之松扇。”后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随身物品。

    来源:《图画见闻志》卷六

  2. 文化象征

    明清时期,松扇因轻巧便携,成为文人题诗作画的载体。其扇面常绘山水花鸟,或题写诗词,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如明代文徵明、唐寅等书画家多有松扇作品传世。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文献例证

四、现代释义延伸

当代汉语词典中,“松扇”一词多作历史名词,特指古代松木制折叠扇,区别于现代工艺的竹骨扇、檀香扇等。其释义强调材质(松木)与形制(折叠)的双重特征。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如需查阅原文,可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或《图画见闻志》《苏轼诗集》等古籍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松扇”是古代一种扇子的名称,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基本定义
    松扇(拼音:sōng shàn)是一种传统扇具,别称“松箑”。其名称源于材质或纹理特征,但具体制作材料存在两种说法:

    • 松皮说:据传用柔韧的松树皮编制而成;
    • 水柳皮说:宋代文献记载,高丽(今朝鲜半岛)的松扇实为水柳木皮所制,因纹理酷似松柏而得名。
  2. 历史与文化背景
    松扇在宋代已出现,并可能通过文化交流传入中国。例如,明代《菽园杂记》提到,永乐年间朝鲜曾进献松扇,因其便于折叠而受宫廷青睐。宋代诗人张耒的诗句“万里归来两松扇”也印证了其作为文人雅物的使用场景。

  3. 名称争议与考据
    材料的不同说法可能源于地域差异或文献误传。高丽松扇虽名为“松”,实为水柳皮,但因其仿松纹工艺,名称得以保留。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扇具的形制或文化意义,可参考上述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闇昧苞乱不偢不倸补牙阐述阐校车渠钏镯的砾等差数列电珠敦让杜墅蜂虿之祸风紧分子量高袤工作母机锢蔽滚岩韩子卢横驱昏钞艰屯交鬨兢惕罽毯陵懱磷虾龙葵埋铭虐人凝冬朴静飘萧乾台乞火雀弁认奴作郞如鼓琴瑟三夏上浮上苑射器师友祭酒时泽收发霜水数码相机酥麻通客望瘗无絃琴黠胡相篮象舆纤美衔啼肖似细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