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高德劭的儒者。 唐 张九龄 《论教皇太子状》:“必使耆儒硕德,为之师保。”
"耆儒硕德"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由"耆儒"和"硕德"两部分组成,用以形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年长学者。其具体释义如下:
耆儒
"耆"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引申为年高德劭者(《汉语大词典》第11卷,第1300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儒"本指儒家学者,后泛指读书人、学问渊博之士(《辞海》第七版,第156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耆儒"即指年高而学识渊博的儒者。
硕德
"硕"意为大、丰盛(《说文解字注》:"硕,头大也",引申为凡大之称);"德"指品德、德行(《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第313页,商务印书馆)。"硕德"即指品德高尚、德行宏大。
整体释义
"耆儒硕德"合称,形容年高德劭、学问精深、品德崇高的资深学者或贤达人士。强调其兼具年龄资历、学术造诣与道德修养三重典范价值。常用于表达对学界或社会贤达的极高敬重,如"耆儒硕德,国之重宝"(《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第1015页,开明出版社)。
经典用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诏令:"求硕德耆儒,以崇太学"(卷一九五),体现了对德才兼备的资深学者的推崇与任用。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海》《说文解字注》《古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等权威辞书,核心释义与文献用例保持一致。
“耆儒硕德”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í rú shuò dé,主要用于形容年高德劭、学识渊博的儒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常用于赞誉以下人群: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唐代史料或儒家经典著作。
安根白薇保国安民悲恚比伦并膀步快哺糟才赡村氓簇拍蹈火赴汤登年东圊端意笃定心思凤氅攻围狗种鼓吹词函翰憨子户符昏顽鲛鳄击扑济弱锄强钜藩科举考试劳资冷酷无情鹿皮媒妇密令莫桑比克母慈内老板盘面搒捶前后脚悄悄话群扰趋炎附热锐利上忙顺畅太微榻位提衡通明麻土釜涂迳亡虏无媿吴丝夏甲先不先献见歇鞍卸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