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ife]∶妻子的代称
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汉书·东方朔传》
(2) [concubine]∶妾
我家老爷…另娶两位细君。——清· 李渔《奈何天》
(1).古称诸侯之妻。后为妻的通称。《汉书·东方朔传》:“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颜师古 注:“细君, 朔 妻之名。一説:细,小也。 朔 輒自比於诸侯,谓其妻曰小君。”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细君知蚕织,稚子已能餉。” 明 无名氏 《四贤记·入宅》:“瞥见细君无恙消愁闷,故园仍旧,松菊依然未全贫。” 清 孙枝蔚 《送吉公西归》诗之二:“细君笑坐明灯里,节近元宵客抵家。” 骆鹏 《寄怀师农》诗:“閒与细君商食政,为留玉糝待 东坡 。”
(2).特指妾。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释小补楚语笄内则总角义》:“小妻曰妾……曰细君。” 清 李渔 《奈何天·妒遣》:“只因我家老爷,是个风流才子,娶着一位夫人,十分丑陋,心上气愤不过,只得另娶两位细君。” 清 周亮工 《竹枝词为胡彦远纳姬赋》之二:“喃喃细説细君贤,一意温存百意怜。”
“细君”是古代汉语中对妻子的雅称,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妻子的代称
源自《汉书·东方朔传》中“归遗细君”的典故,指将皇帝赏赐的肉带回家给妻子,体现东方朔对妻子的重视。后泛指正妻,如韩愈诗句“细君知蚕织”即用此意。
妾的别称
部分文献(如清代李渔《奈何天》)提到“细君”可指妾室,例如“另娶两位细君”。但这一用法争议较大,多数情况下仍以“正妻”为主。
刘细君公主的典故
汉武帝时期,宗室女刘细君被封为公主,远嫁乌孙国和亲,成为汉朝与西域联姻的代表人物。她创作的《悲愁歌》抒发了思乡之情,被称为“第一首边塞诗”。这一历史事件使“细君”一词在文学中更具情感色彩。
现代汉语中,“细君”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或文学创作,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代对象(妻或妾)。例如:“细君知蚕织”中的“细君”明确指妻子。
“细君”既可指正妻,亦可指妾室,但更常见于对妻子的雅称。其文化内涵因刘细君公主的和亲故事而进一步丰富。若需更多历史细节,可参考《汉书》或相关汉代文献。
细君,是指妻子的另一种称呼,源自古代用于尊称妻子的美称之一。它充满了温柔、婉约的情感,常用于诗词、文学作品中,表达对妻子的深深爱意。
细君的拆分部首为"纟"和"口",部首意为"纤维",笔画总计为8画。
源自《诗经·凤飞》:“凤兮凤兮归故乡,遗音不息终终藏。细君解袂待佳客,时维乎时维乎!”这是最早记载了细君这一词的文学作品。
在繁体字中,细君的写法仍为「细君」。
在古代,细君的写法与现代并无太大差异。
1. 丈夫出征多日,细君每夜倚窗思念。
2. 细君的素手如玉,柔情似水。
3. 春风吹动细君的衣袂,仿佛扑面而来的芬芳。
细心、细腻、君子、君主、伴侣
夫人、贵妇、良人、娘子
男子、丈夫、夫君、汉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