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懂;无知。《孙子·九地》:“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 张预 注:“使人不可知也。”《荀子·法行》:“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 杨倞 注:“无识者,不知天命也。”《法苑珠林》卷一一二引《沙弥尼戒经》:“心闭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
没有标记。识,通“ 誌 ”。《楚辞·刘向<九叹·远逝>》:“路曼曼其无端兮,周容容而无识。” 洪兴祖 补注:“识,音志。”
“无识”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根据《汉语大词典》和汉典平台资料,其核心释义可分为两类:
一、基础语义 指缺乏知识或判断能力,语出《诗经·大雅》郑玄笺注:“无识,无知也”。该义项强调认知层面的欠缺,如清代赵翼《陔余丛考》所述“乡愚无识,往往为所煽惑”,突显对事物本质的蒙昧状态。
二、佛教术语 佛教经典《成唯识论》界定“无识”为超越主观分别的纯粹觉知,与“无分别智”相通。唐代窥基《成唯识论述记》进一步阐释:“离能取、所取,故曰无识”,指脱离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至高觉悟境界。
三、古籍应用例证
该词现代多用于文学批评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为书面语词汇,常见于对思想浅薄现象的批判,如鲁迅杂文中“无识文人”的表述。在佛教哲学研究中,该术语特指超越概念思维的终极认知状态,相关论述可参考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数据库。
“无识”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及用法如下:
指缺乏知识或常识,即“无知”。例如形容人对某领域完全不了解,如“无识之人”。
无知的表现
强调对事物缺乏正确认知,常见于批评性语境。例如《荀子·法行》中“怨天者无识”,杨倞注“不知天命也”。
古典文献中的用法
通假字含义
在部分文献中,“识”通“誌”(标记),如《楚辞·九叹》中“周容容而无识”,指没有标识。
如需更多古典用例,可查看《孙子》《荀子》等文献来源。
阿鼻巴避抱角牀毙死碧牙签朝听朝烛车駮乘云痴浊斗嚣耳聋眼花風陣港纸高屋狗行狼心构争海神酣沉坏散圜宰护军昏礼剑外交群颊涡近间积神就抚就举峻层军工厂宽徇量中连舳料袋灵计鸾俦凤侣论硋明宣闹别扭撚金仆食侵刻诗标恃才傲物竖旗杆松水之鱼岁首贪忮桃都山通涉讬褾为事威尊文凭遐旷乡亲详审消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