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决诉讼案件。《易·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孔颖达 疏:“断决狱讼。” 唐 许浑 《新兴道中》诗:“芙蓉村步失官金,折狱无功不可寻。” 明 沉鲸 《双珠记·刑逼成招》:“可信片言能折狱,莫将王法等閒看。” 章炳麟 《复仇是非论》:“明知听讼折狱之制不能至周,故作法者亦常歉然自愧,而有所假借宽贷於人。”
折狱是古汉语词汇,指审判诉讼案件或裁决案件,强调通过审理查明案情、公正判决的过程。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用法及文化背景详细解析:
审判案件
“折”意为裁决、判断,“狱”指诉讼案件(非现代“监狱”义)。合指司法官吏审理案件并作出判决。
▶例证:
《周易·丰卦》:“君子以折狱致刑。”(君子通过审判案件来执行刑罚。)
《尚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审判案件不靠巧言,而靠公正。)
引申为公正断案
含明辨是非、秉公执法的价值取向,如宋代法学著作《折狱龟鉴》即汇集历代公正断案案例。
本义为“折断”,引申为裁决(如《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古义指诉讼(《说文解字》:“狱,确也。”指需查证核实的案件),后衍生“监狱”义。
孔子主张“无讼”(《论语》),但强调若需审判,应“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体现慎刑思想。
南宋郑克《折狱龟鉴》以案例汇编形式,系统总结审讯、举证等经验,成为古代司法实践重要参考。
权威参考来源:
“折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经典文献
成语延伸
“折狱”是古代司法术语,强调对案件的审理与裁决,现代多用于成语或文学表达。其读音需根据具体文献或语境判断,但核心含义始终围绕“公正断案”。
摆杀百五襃劝卑卑惭栗炽煽村煞耽情捣遒顶拜滴脩都速东第兜罗绵耳视目听泛剽分似赋性攻关宫神官银后世昏醟货款加减乘除基祸警引韭花絶壤拘瘿看样画葫芦繿縿临柴麟父笔流明梅花脑瞑眠命中注定末学新进貉一丘那般怒恼蓬阙气情畲民神武军射速司差死工夫忐忑不安通透土虺推度外徙违舛无群吴山五言古相攸狎徒心烦意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