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道家的一种修养境界,认为视听由精神所主宰,可不受器官的限制。《列子·仲尼》:“ 老聃 之弟子有 亢仓子 者,得 聃 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张湛 注:“夫形质者,心智之室宇。耳目者,视听之户牖。神苟彻焉,则视听不因户牖,照察不阂墙壁耳。”
“耳视目听”是一个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析如下:
该成语字面意为“用耳朵看,用眼睛听”,出自战国时期列御寇的《列子·仲尼》。原文记载老聃(老子)的弟子亢仓子通过修道,达到视听不受感官限制的境界。
道家修养境界
古代道家认为,当人的精神修炼到一定高度时,感官功能可以超越器官的物理限制,即“视听由精神主宰”。例如,听觉可替代视觉功能,视觉亦可替代听觉功能。
比喻得道之深
成语进一步引申为形容修道者心智通明、感知能力超凡的状态,常用于赞誉对“道”领悟极深的人。
“耳视目听”既是对道家哲学中精神超越肉体局限的具象化表达,也常用于文学中比喻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其典故和用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内在修为的重视。
《耳视目听》是一个成语,指能够通过耳朵听到、通过眼睛看到、通过嘴巴说出,并能完全理解和记忆的事物。
《耳视目听》的拆分部首为“耳”、“目”和“口”,分别代表耳朵、眼睛和嘴巴。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
《耳视目听》最早出现在《骆驼祥子》这本小说中,是作者老舍创造的一个词语。后来,这个词语被广泛使用。
《耳视目听》的繁体字为「耳視目聽」。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耳视目听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具体的古代写法并不常见,难以给出确切的例子。
他就像一部《耳视目听》的录音机,什么都能听、看、说得非常清楚。
- 耳语:低声说话,只能被特定人听到。
- 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媒体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
- 听众:收听讲座、音乐会等的人群。
- 耳闻目睹:指亲耳听到并亲眼看到的事情。
- 耳目一新:形容看到或听到的事物给人新鲜感、清新感。
- 闭目塞听:指故意不去看、不去听,不愿意接受外界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