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识鉴的意思、识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识鉴的解释

亦作“ 识鑑 ”。见地和鉴别人材能力。《晋书·桓彝传》:“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於无闻,或得之孩抱。”《陈书·沉君理传》:“ 君理 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明史·吴宁传》:“ 寧 方介有识鑑。”


见“ 识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识鉴是汉语词汇中表示辨识与鉴别能力的复合词,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文献。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1. 辨识与审察能力

    “识”指认知、识别,“鉴”指审察、判别,二者结合强调对人或事物的深刻洞察力。例如《世说新语》记载“山涛有识鉴,每举阮咸”,即指通过观察判断人物才能的素养。

  2. 历史语义演变

    该词在南北朝时期多用于人物评价,如《晋书》中“张华有识鉴,尤工书法”,唐代后逐渐扩展至文物鉴定领域,《通典》提及“古物识鉴需博闻强识”。

  3. 现代应用范畴

    当代语境中,“识鉴”涵盖艺术鉴赏、学术真伪辨析等场景。如《中国美术辞典》定义其为“基于专业知识的判断体系”,语言学研究者王宁指出“识鉴需结合实证与理论双重标准”。


参考来源

  1. 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2. 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
  3. 上海古籍出版社《通典校注》
  4.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美术辞典》
  5. 王宁《训诂学与经典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识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识别人材的能力与审察事物的见地,尤其在历史文献中常用于描述对人物品德、才能的鉴别。以下是具体解析:


词义解释

  1. 核心含义
    “识鉴”由“识”(辨识)和“鉴”(审察)组成,意为通过观察判断人或事物的本质。古代多用于评价人才,如《晋书》提到桓彝“有人伦识鉴”,即他能从平凡人中选拔贤才。

  2. 历史背景
    魏晋时期盛行人物品评,《世说新语》专设“识鉴”篇,记载通过言行预测人物未来的故事。例如,有人能从幼童的举止预见其仕途成就。

  3. 延伸用法
    也可指对事物的洞察,如《陈书》称沉君理“博涉经史,有识鉴”,强调其学识与判断力。


古籍例证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识鉴”可引申为对人或事物的深刻洞察,如“艺术品的识鉴需要专业知识”。此外,“鉴”字本身还有“引以为戒”的寓意(如“前车之鉴”),但“识鉴”更侧重主动的辨识能力。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古代人物品评的具体案例,可参考《世说新语》或《晋书》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騃惰岸标遨逸霸城门拔都百骑颁马襃赠不见事川奠川师出出律律次且大敌当前啿啿点窜第二把手地积谛妄付任芙蓉镇闺妇果膳害虫何范华覆汇茅嘉奖僭冒解扣痉风井屋绝子绝孙空侯狸沙柳隆卿流赮痲痹不仁猫睛魔焰莫邪墓表柅杜鸥沙旁观者清蟠结根据碰杯品俦丧车沙阬市民私藏螗蜩通缄往述乌迁无射律销靡胁敛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