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识鑑 ”。见地和鉴别人材能力。《晋书·桓彝传》:“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於无闻,或得之孩抱。”《陈书·沉君理传》:“ 君理 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明史·吴宁传》:“ 寧 方介有识鑑。”
见“ 识鉴 ”。
“识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识别人材的能力与审察事物的见地,尤其在历史文献中常用于描述对人物品德、才能的鉴别。以下是具体解析:
核心含义
“识鉴”由“识”(辨识)和“鉴”(审察)组成,意为通过观察判断人或事物的本质。古代多用于评价人才,如《晋书》提到桓彝“有人伦识鉴”,即他能从平凡人中选拔贤才。
历史背景
魏晋时期盛行人物品评,《世说新语》专设“识鉴”篇,记载通过言行预测人物未来的故事。例如,有人能从幼童的举止预见其仕途成就。
延伸用法
也可指对事物的洞察,如《陈书》称沉君理“博涉经史,有识鉴”,强调其学识与判断力。
现代语境中,“识鉴”可引申为对人或事物的深刻洞察,如“艺术品的识鉴需要专业知识”。此外,“鉴”字本身还有“引以为戒”的寓意(如“前车之鉴”),但“识鉴”更侧重主动的辨识能力。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古代人物品评的具体案例,可参考《世说新语》或《晋书》相关章节。
《识鉴》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辨别事物的真伪、优劣、正误等,也可以理解为鉴别、鉴赏的意思。
《识鉴》的部首是言(yan)部,笔画数为13画。
《识鉴》源于古代汉字,是通过演变和使用而形成的。它是由“言”作为部首,表达意义相关的部分,以及“鉴”作为形状或声音相关的部分结合而成。
《识鉴》的繁体字是「識鑑」。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差异。不过,《识鉴》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太大改变,仍然是通过“言”作为部首和“鉴”作为形状部分构成。
1. 他的眼光很独特,对艺术品的《识鉴》非常精准。
2.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识鉴》能力。
1. 见识:了解、接触并且加以识别、鉴别。
2. 鉴定:对事物的真伪、价值等加以辨别和判断。
3. 鉴赏:对艺术品、美景等进行欣赏、评价。
观察、分辨、辨别、辨认、判断。
迷惑、混淆、误认、误判、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