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并诛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阁试》:“至丙辰,而羣龙无首,文坛丧气,不至駢诛者幸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羣盗并就捕駢诛,惟 齐大 终不能弋获。”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 魏王 :唬!你是 朱亥 的女儿,我要骈诛他的九族!你们来,抓下去,大辟!”
“骈诛”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pián zhū,意为一并诛戮,即同时处决多人或群体。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更多诗词例句或文献出处,、等来源。
《骈诛》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同时进行多个人的惩罚或伐罪。
《骈诛》由两个部首组成:骨和钅。其中,骨部作为左边的部首,表示与骨头有关的意思;钅部作为右边的部首,表示与金属相关的意思。该词的总笔画数为13。
《骈诛》最早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骈杀其黥伯,诛其封人。”
《骈诛》在繁体中称为「駢誅」。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骈」的上方有一个额外的部首「馬」,在右方有一个「幺」字旁;「诛」则在上方由两个「言」字旁组成。
1. 这些贪官污吏一起行骈诛之刑,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2. 他们合力将罪犯“骈诛”于法庭上。
1. 骈集:同时收集多个人或物。
2. 诛杀:进行杀害或惩罚。
1. 同伐:同时攻击或诛除。
2. 一网打尽:一次性抓住、解决所有的问题。
1. 排斥:拒绝与某些人或物共同行动。
2. 单独:独自行动,与其他人或物分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