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太学的意思、太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太学的解释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观太学。——《后汉书·张衡传》

诸生学于太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君则在太学。

详细解释

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西周 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 元朔 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 西汉 置太学之始。 东汉 太学大为发展, 顺帝 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 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 晋 到 明 清 ,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参见“ 大3学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太学是中国古代由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其含义和发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一、基本定义

太学是古代中央官学体系的核心机构,主要传授儒家经典,旨在为国家培养官员和学者。其名称始于西周,但作为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则形成于汉代。

二、历史沿革

  1. 起源: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天子设辟雍,诸侯设泮宫,兼具教学与政治功能。
  2. 正式设立: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采纳董仲舒建议,在长安创立太学,首批招收50名学生。
  3. 后续发展:魏晋至明清期间,名称更迭为“国子学”“国子监”等,但核心职能延续,直至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

三、功能与特点

  1. 教学内容: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核心,注重经学研习。
  2. 师资管理:教师称为“博士”,需精通儒学且经朝廷选拔;学生称“博士弟子”或“太学生”,东汉鼎盛时期规模超3万人。
  3. 考核制度:采用“设科射策”(抽题考试)和“对策”(政论答辩)两种形式,成绩优异者可授官职。

四、历史意义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汉代太学思维导图或百科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太学的意思

太学是指古代中国的国家教育机构,为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研究所设立的学校。

拆分部首和笔画

太学的部首是夨(dāo),笔画数为25。

来源

太学最早是指汉朝的国子监,后来成为各朝代的教育机构名称。

繁体

太學(繁体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

太学的古时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差异,但整体结构相似。

例句

1. 古代太学是士人学习的地方。

2. 国子监是唐朝设置的太学。

组词

1. 太学生

2. 太学堂

3. 太学士

近义词

国子学、国子监

反义词

私塾、家学

别人正在浏览...

鞍马之劳扳驳搬庄宝玺八幽被孝本头钱逼绰子避影蚕弄草寇唱率钞击呈臆澹淡挡戗答塞敌楼动不失时斗宠斗量筲计飞鱼风制佛位概算雚菌鼓鞞厚下豢畜挥楚践汙饥苦襟儿卷地皮局高天蹐厚地肯不肯狂异连漫栎树留葬论著麻蓝沐露梳风鸟啼花落翩妍平解嶔崎磊落亲幸赛季闪异神郁气悴蛇阵踏步不前违别萎枯蚊母窝囊肺向迩校训小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