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参劾而罢官。《文明小史》第五十回:“原来 黄抚台 是媚外一路,生平尤喜 德国 人,説是从前在某省做藩台,为了一桩事,几乎参官,幸亏一个 德国 官助了他一臂之力,这才风平浪静。”
“参官”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参与官员选拔或担任官职
作为成语,“参官”(cān guān)源自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指通过科举等途径参与官员选拔或担任官职,形容人才出众、有资格担任要职。例如:“常参官”指定期参加朝会的高级京官。
被弹劾罢免官职
在部分文献中,“参官”指因被参劾(检举弹劾)而罢官。例如《文明小史》中提到官员因过失“几乎参官”,即险些被弹劾免职。
高权威来源(如查字典)侧重第一种解释,而第二种含义多见于文学作品或特定历史记载。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词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文明小史》等文献。
参官这个词源于汉字,它的拆分部首是“厶”和“宀”,共有10个笔画。它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作“参”或者“官”,具体的读音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这个词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意思指的是“参与政治的官员”或者“担任政府职务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参官的意思依然保持不变,用来形容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
在繁体字中,参官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有些许差异。不过,这些差异并不影响对这个词的理解和使用。
例句:
1. 他是一位资深的参官,有多年的政府职务经验。
2. 这位参官在处理问题时总是非常谨慎和有条理。
组词:
参政、参与、官员、政府、行政
近义词:政府职员、政府官员
反义词:民间人士、非官方人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