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egend of ghosts]∶民间指鬼神祸福的迷信说法
(2) [gods] [口]∶指神灵
(3) [tomb passage;path leading to a tomb]∶又称“墓道”
(4) [one's manner isn't normal] 〈方〉∶形容言谈举止不太正常
这个人有点儿神道,托他办事大概靠不住
(1).神明之道。谓鬼神赐福降灾神妙莫测之道。《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孔颖达 疏:“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敷皇极以创业,协神道而大寧。” 张载 注:“协和神明之道,而天下大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 干宝 ﹞尝感於其父婢死而再生,及其兄气絶復苏,自言见天神事,乃撰《搜神记》二十卷,以‘发明神道之不诬’。”
(2).犹神术。《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少有神道。尝在司空 曹操 坐, 操 从容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 吴 松江 鱸鱼耳。’ 元放 ( 左慈 )於下坐应曰:‘此可得也。’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於盘中,须臾引一鱸鱼出。”
(3).神祇;神灵。 唐 韩愈 《禘祫议》:“禘祫之时, 献祖 宜居东向之位, 景皇帝 宜从昭穆之列。祖以孙尊,孙以祖屈,求之神道,岂远人情?”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周憬 ﹞临死谓曰:‘ 比干 , 紂 之忠臣也;倘神道有知,明我以忠见杀。’”《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正月十八日, 铁溪 里的‘神道’出现,满城人家,家家都要关门躲避。”
(4).墓道。谓神行之道。《汉书·霍光传》:“太夫人 显 改 光 时所自造塋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闕,筑神道。”《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大为修冢塋,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数。” 李贤 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5).俗语。谓了不起,有本领;精神强悍。如:这个小孩真神道。
“神道”一词含义丰富,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层面:
《易经》中的“神明之道”
源自《易经·观卦》:“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此处“神道”指自然规律与天道运行的玄妙法则,强调其不可测性,后引申为通过宗教教化民众的治国理念。
日本传统宗教
指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以自然崇拜为核心,信仰万物有灵(如动植物、山川等),属于泛神论体系。
墓葬文化中的“墓道”
汉代以后,“神道”指陵墓前的通道,常以石柱、石碑等作为标志,象征通往神灵世界的路径。
中医术语
为督脉穴位名,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别名“冲道”,最早记载于《针灸甲乙经》。
方言中的特殊含义
部分地区用“神道”形容人言行异常或精神强悍,如“这人有点神道”。
仙侠文学中的体系
在古典仙侠作品中,“神道”常指神灵的修行规则或力量层级,与“仙道”“人道”形成三界结构,例如《魔门大玩家》中的相关设定。
该词涵盖哲学、宗教、民俗、医学等多领域,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探究日本神道教或中医穴位等细节,可查阅对应文献或权威资料。
神道是指日本的传统宗教体系,也被称为“神道教”。这是一种将神明视为最高存在,并将其供奉和崇拜的宗教信仰。
神道的部首为示,笔画数为10。
神道一词源于汉语,最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随着文化交流,它被引入到日本,并发展成为了日本的国教和主要宗教之一。
繁体字“神道”的写法是“神道”。
在古代汉字中,神道的写法与现代相似,为“神道”。
1. 他们深信神道中的神明会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2. 在日本神道的仪式中,人们会向神明敬献鲜花和香烛。
神道神社、神道信仰、神道教、神道文化
神仙信仰、神祗崇拜、宗教崇拜
无神论、非宗教
八府巡按白鹊绊鞿兵舞瓝槊缠声嘲嘲城窟二十四番风泛拂番茄飞掷福智宫议苟全性命海埏鸿冢户止鸡尖晋祠窭狭空荒宽网堀阅燎泡灵灯流矢鹭序鸳行马路天使缦胡缨蒙戎闷人难处鸟俗氏婆婆家起本且并亲就阮咸宅三合三削讪声涉履申宫失色十设水库梭标索伦贪茸填星跳舞题西林壁投袂隤照嵬昂蓊濛显白相纠枵腹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