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羹饭的意思、烧羹饭的详细解释
烧羹饭的解释
指祭祀祖先。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二:“俗呼祀先曰烧羹饭,祀神曰烧纸马,盖犹本 元 人语。”参见“ 烧饭 ”。
词语分解
- 烧的解释 烧 (燒) ā 使东西着火:焚烧。燃烧。烧灼。烧毁。 用火或发热的东西使物品受热起变化:烧水。烧饭。烧砖。烧焊。烧蓝。烧料。 一种烹饪方法:烧茄子。烧鸡。 体温增高:发烧。退烧。 经烘烤制成的饼:烧饼
- 羹饭的解释 .羹汤和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紫骝马歌辞》:“羹饭一时熟,不知飴阿谁?” 唐 韩愈 《山石》诗:“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糲亦足饱我飢。”.特指祭奠死者的饭菜。《水浒传》第二六回:“ 武松 叫士兵去
专业解析
烧羹饭是吴语方言区(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南部、浙江等地)特有的一种传统祭祀习俗,指在特定节日或忌日,为已故亲人准备饭菜、焚化纸钱进行祭奠的仪式。其核心含义是通过供奉食物和焚烧祭品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追思与孝敬,祈求祖先庇佑后代。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语言学释义
“烧羹饭”为复合词,需拆解分析:
- 烧:指焚烧纸钱、锡箔等冥器,是祭祀中沟通阴阳的重要环节。
- 羹饭:古汉语中“羹”指浓汤或菜肴,“饭”指主食,合称即代表供奉的饭菜祭品。在吴语中,“羹饭”特指祭祖时准备的酒食。
该词体现了“物质供奉(羹饭)+仪式行为(烧)”的祭祀逻辑,凸显了江南地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文化观念 。
二、民俗仪式内容
根据民俗学者记录,传统“烧羹饭”包含以下核心环节:
- 设供桌:于家中正厅或祠堂摆放祖先牌位,陈列鱼、肉、蔬菜、米饭、糕点等菜肴(需为单数),并置酒杯、筷子。
- 焚香祭拜:家属按辈分依次叩拜,邀请祖先“享用”羹饭。
- 焚烧祭品:在户外焚烧纸钱、元宝、纸衣等,象征向亡者输送财物。
- 泼洒祭酒:将杯中酒洒于地面,完成供奉仪式。
仪式多集中于清明、中元节、冬至及先人忌日,部分家庭保留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烧羹饭”的旧俗 。
三、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 孝道传承:通过周期性祭祀强化家族血缘纽带,体现儒家“慎终追远”的伦理观。
- 灵魂信仰:反映民间对灵魂不灭的认知,认为亡者需后代供养以在阴间安居。
- 社区认同:集体祭祀活动(如清明墓祭)维系地方宗族关系,促进文化认同。
据《中国民俗大系·江苏卷》记载,苏南地区“烧羹饭”仪式中保留的“三跪九叩”“奠酒三巡”等古礼,实为唐宋祭仪的活态遗存 。
四、现代演变与保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完整“烧羹饭”仪式多见于乡村及老年群体。当代演变表现为:
- 简化供品(如以鲜花替代部分食物)
- 集中至公墓焚烧祭品
- 年轻一代更倾向网络祭奠
该习俗于2011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部分社区通过文化讲座、仪式展演推动传承 。
参考资料
- 吴语方言词典编纂组.《吴方言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 第287页.
-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江南民间祭祀仪式研究》专题网页(访问于2025年)
- 陶思炎.《中国民俗大系·江苏卷》.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 第211-215页.
-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网公示名录(文化部备案编号:Ⅹ-49)
网络扩展解释
“烧羹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但核心意义与祭祀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烧羹饭(拼音:shāo gēng fàn)主要指祭祀祖先的仪式,常见于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这一行为通过准备特定食物(如羹、饭等)并焚烧纸钱,表达对逝去亲人的追思。
2.历史来源
-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顾张思的《土风录》,书中提到“俗呼祀先曰烧羹饭,祀神曰烧纸马”,说明其与元代以来的祭祀文化有关。
- “烧饭”在古代指祭祀时焚烧祭品的行为,而“羹饭”则特指供奉祖先的饭菜,后逐渐演变为冬至等节日的祭祀统称。
3.习俗背景
- 传统习俗中,“羹饭”最初由糯米、菜肴等制成,用于祭祀时供奉祖先,后扩展为泛指祭祀用的饭菜。
- 部分地区将祭祀祖先与祭祀神灵区分,如“烧羹饭”专指祭祖,“烧纸马”则用于祭神。
4.其他解释
- 有少数资料(如)提到“烧羹饭”可形容做事细致认真,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用。
“烧羹饭”主要作为传统祭祀活动的代称,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土风录》或地方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鲍人别无选择草制陈进敕牒呆如木鸡倒口子地丑德齐风利犎牛钢化割闹关借过逢顾天寒意汇合家规季次结茅揭跣计算机乣军坎路叩门苦海裂变路里彩麻槌卖弄駡诅梅花妆弭定灭火器跑跑跳跳配备玱玱青石驱掳去住两难穣岁热门货仁人君子日暮途远三身殿沙溆生哭人沈悍事儿熟眠顺坦殊形诡状司疆宿居探丧铁人三项提牢童秃武蠭武装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