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山藷的意思、山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山藷的解释

薯蓣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薯蓣》﹝释名﹞引 苏颂 曰:“ 江 闽 人单呼为藷,亦曰山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山藷(shān zhū)是汉语中对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polystachya)的别称,现多称“山药”。以下从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释义:


一、字形与读音


二、核心释义

  1. 植物学定义

    指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块茎圆柱形或棒状,表皮黄褐,肉质洁白,可食用或入药。其叶心形,夏季开小白花,广泛分布于中国温带至亚热带山区。

    例证:《本草纲目》载:“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曙,改为山药。”

  2. 药用价值

    块茎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传统医学认为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上品”,称“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

  3. 别名系统

    除“山藷”外,古籍中亦名玉延、土薯、怀山药(以河南怀庆府产为道地药材)等。《植物名实图考》载:“江西、湖广种之为粮,俗呼山药。”


三、文化意象


权威参考文献

  1.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收录“藷”字条,释为“薯类总称”,引《齐民要术》“种藷法”。
  2. 《本草纲目》(中华书局校注本):详述山藷的药用分类与炮制方法。
  3. 《中国植物志》在线版:提供薯蓣科植物的现代分类学特征(链接:frps.eflora.cn)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山藷”是红薯的别名之一,指代旋花科植物红薯(学名:Ipomoea batatas),属于其别称体系中的一种。该名称可能与地域或历史习惯相关,具体解析如下:

  1. 词义解释
    “山藷”中的“藷”是“薯”的异体字,发音均为“shǔ”,常用于指代块茎类植物。结合“山”字,可理解为生长于山野或泛指野生的薯类作物。根据,红薯的别名包括“番薯、山芋、山薯”等,因此“山藷”即“山薯”,是红薯在不同地区的习惯叫法。

  2. 关联信息补充

    • 原产地:红薯原产南美洲,明代传入中国,现广泛种植于山东、河南、云南等地。
    • 营养价值: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称,对调节血糖、促进消化等有益。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食用禁忌或具体做法,可参考来源网页的详细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白练裙悲恼胆智帝虎儿女心肠发补方本芳躅富捷伏猛诡事贺函绘饰僭逼椒瑾娇嬾济济斌斌棘林矜纳就车九曲回肠济勋科唤瞀儒么波迷背脑杓匿尧蟠绕裒辑樵讴惬心贵当启诲青颖钦派亲辱塞南撒丫子赏潜深根固柢伸手不见五指饰貌授人口实霜菊殊妙四旁速胜棠銕澹台笤把调气缇紫通贡偷快唾洟往后纨绔子弟伪民文星高照无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