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跂行喙息 ”。
“跂喙”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来源于“跂行喙息”的简写,多用于文献或特定语境。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整体含义
“跂喙”指代用脚爬行、用嘴呼吸的生物,最初特指虫豸,后扩展为泛指人和动物。其核心意义与“跂行喙息”相同,强调生物的生存方式特征。
二、单字解析
跂(qí)
喙(huì)
三、应用场景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或学术讨论,例如:
补充说明
现代汉语中,“跂喙”已极少使用,需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若需引用,建议优先使用完整成语“跂行喙息”以避免歧义。
《跂喙》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人或动物踏踩的动作。
《跂喙》由《足》和《口》两个部首组成。
《足》部作为左边的部首,表示与脚相关的意义。
《口》部作为右边的部首,表示与口和嘴有关的意义。
根据笔画计算,跂喙共有12画。
《跂喙》最初出现在《康熙字典》中,是由康熙帝命人编纂的一本汉字字典。
《跂喙》的繁体字为「躆喙」。
古代汉字写法往往与现代写法不同,包括组词、拆分部首等。
对于《跂喙》这个词,古时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具体写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 他轻轻地跂喙在泥地上,准备离开。
2. 猫用爪子跂喙着沙发,准备睡觉。
相关的组词有:
1. 跂蹌:踩踏行走
2. 跂璧:用脚踩踏宝石
3. 喙吸:借助嘴巴吸入食物
4. 蹀喙:小脚丫喘气
近义词有:
1. 踏:用脚踩踏
2. 踩:用脚踩压
3. 抵脚:脚掌着地
反义词有:
1. 跃:用力踏跃
2. 迈步:迈开步伐
3. 行走:用脚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