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俸钞的意思、俸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俸钞的解释

元 明 时官吏俸金或以钱币支付,称俸钞。 元 初官吏均无俸禄, 中统 三年定百官俸,并另向民户征收。《元史·食货志四》:“至 武宗 至大 二年……俸钞改支 至元 钞。”《明史·食货志六》:“﹝ 洪武 ﹞十三年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给禄米、俸钞之制,而杂流吏典附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俸钞是中国古代官吏俸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指以纸币形式发放的薪俸。该制度始于元代,主要应用于元、明两朝,是研究古代经济与职官体系的关键概念。以下为具体解析:

一、词源与定义

“俸”指官吏的固定薪俸,“钞”即纸币。元代政府推行纸钞流通政策,将官员俸禄折算为“中统钞”发放,故称“俸钞”。据《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定制:“内外官俸,以中统钞为则”,标志着俸钞成为国家法定俸禄形式。

二、制度特征

  1. 折算标准:元代俸钞以白银为基准,如正一品官月俸钞三锭(一锭合50两),九品官月俸钞35两(《元典章·户部》)。
  2. 发放范围:涵盖中央官员、地方官吏及部分世袭贵族,但边疆驻军仍部分沿用实物俸禄。
  3. 通货膨胀影响:元代后期滥发纸钞导致币值暴跌,官员实际收入锐减,此弊端在明代俸钞制度中仍未根本解决(《明会典·俸给》)。

三、历史演变

明代继承元制但加以改良,将俸禄分为“本色”与“折色”,其中“折色”即俸钞部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规定:“正一品岁俸一千四十四石,内本色俸三百三十石,折色俸七百十四石”,折色部分以宝钞支付。至成化七年(1471年),因宝钞贬值严重,户部奏准“以布折米”,俸钞制度逐渐式微。

四、学术研究价值

现存《至正条格》《大明会典》等古籍中保存大量俸钞发放细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对此有系统论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数据库收录多件元代俸钞支取文书原件,为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俸钞是元明时期官吏俸禄的一种形式,具体指以钱币(尤其是纸币)支付的俸金。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1. 定义与起源
    俸钞最初出现于元朝,用于替代实物俸禄。元初官吏无固定俸禄,直至中统三年(1262年)朝廷才制定百官俸禄制度,并通过向民户征收专项税赋来支付。

  2. 支付方式与演变
    元代俸钞以纸币(如中统钞、至元钞)为主。例如,至大二年(1309年)俸钞改支至元钞,而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进一步规范了禄米与俸钞并行的制度。

  3. 数额与实际影响
    元世祖时期,俸钞数额从最高品级300两至最低35两不等。但由于元代通货膨胀严重,纸币贬值导致官员实际收入大幅缩水,即便朝廷多次加俸,仍难抵物价上涨。

  4. 历史意义
    俸钞制度反映了元明两代货币经济的深化,但也暴露了纸币管理缺陷对官僚体系稳定性的冲击。其征收方式(另征民户)间接加重了百姓负担。

如需更完整的制度细节(如具体品级对应俸额),可参考《元史·食货志》及《明史·食货志》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半面不忘宝札北半球悲喜交至搀捔城堡吹乳寸土单眠弹纬等差断盗封瘗棼翳服舍凫鸭高爵钩阑管执孤臣国故海震环泣魂飞天外昏头搭脑践实矫称佳实经塔旧闾口蜡款怀栏厩辽僻李膺门馆轮桷蛮果麋散耐看年高德卲朴重拼攒锹锸青墀轻裴青旗荣茂折齿石矼释老守犬说听厮觑肃寂讨店踏查题面托生瓦卜望参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