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商山四翁的意思、商山四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商山四翁的解释

见“ 商山四皓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商山四翁”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一个著名的典故,特指秦末汉初隐居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的四位德高望重的隐士。他们通常也被称为“商山四皓”。“翁”在这里是对年长且有德行之人的尊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核心含义与人物指代 “商山四翁”具体指代以下四位隐士:

  1. 东园公(唐秉):姓唐名秉,字宣明,号东园公。
  2. 绮里季(吴实):姓吴名实,字子景,号绮里季。
  3. 夏黄公(崔广):姓崔名广,字少通,号夏黄公。
  4. 甪里先生(周术):姓周名术,字元道,号甪里先生(“甪”音 lù)。

这四位老者因不满秦朝的暴政,选择远离朝堂,避世隐居在商山之中。他们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以采芝(灵芝)为食,故又有“商山四皓”(皓,白发,指老人)和“四皓”、“商山四老”等别称。他们的行为代表了古代士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处世哲学和坚守气节的精神。

二、 历史典故与影响 “商山四翁”最为人熟知的事迹发生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晚年欲废黜仁弱的太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改立宠妃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吕后(吕雉)为此十分忧虑,听从张良的建议,礼聘原本不愿出仕的商山四皓下山辅佐太子刘盈。在一次宴会上,当刘邦看到太子身后侍立着这四位他多次征召都未能请动的名士时,大为惊讶。四皓向刘邦表明支持太子的立场,并盛赞太子的仁孝。刘邦由此认为太子羽翼已成,难以动摇,遂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这一事件在《史记·留侯世家》和《汉书·张良传》中均有明确记载,是“商山四翁”典故的直接历史来源,也奠定了他们在后世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 文化象征意义 “商山四翁”在后世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1. 隐逸高士的典范:他们代表了淡泊名利、坚守节操、远离政治纷争的隐士形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颂和向往的对象。
  2. 德高望重的象征:他们年高德劭,学识渊博,是智慧和长者尊严的化身。
  3. 政治影响力的体现:他们虽为隐士,但其道德声望和政治态度能在关键时刻影响最高统治者的决策,体现了“道统”对“政统”的潜在制约。
  4. 长寿与仙道的联想:因其采食灵芝、隐居山林的形象,后世常将他们与长寿、仙风道骨相联系,成为道教文化和养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

四、 文学艺术中的表现 “商山四翁”的故事和形象被广泛运用于诗词、绘画、戏曲等文学艺术创作中。许多诗人(如李白、白居易等)都曾以他们为题咏怀,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对时事的感慨。在绘画中,“四皓图”也是一个常见的题材。

“商山四翁”专指秦末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著名隐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他们因拒绝出仕暴秦而隐居,后因成功辅佐并稳定了汉惠帝刘盈的太子之位而名垂青史。这一典故不仅记载于正史(《史记》、《汉书》),更在中华文化中沉淀为象征隐逸高洁、德高望重、智慧长寿以及隐士潜在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文化符号,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商山四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典故,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商山四翁”即“商山四皓”,指秦末汉初隐居在商山(今陕西商洛境内)的四位隐士,分别是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他们因德高望重、须发皆白,故称“四皓”或“四翁”。


二、人物背景与历史典故

  1. 隐逸避世
    四人原为秦朝博士官,因不满秦始皇暴政,退隐商山,以采芝为生,坚守气节。
  2. 辅佐太子
    汉高祖刘邦曾多次征召他们出山未果。后吕后采纳张良之计,请四翁出山辅佐太子刘盈(汉惠帝),成功劝阻刘邦废太子。

三、文化象征


四、常见误解辨析

部分资料将“商山四翁”解释为四位仙人(文翁、武翁等),实为讹传。权威史料及文学典故均指向真实历史人物“商山四皓”。


如需进一步了解四翁的具体事迹或相关诗词引用,可参考《史记·留侯世家》及汉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黯然伤神霸城豹席北省北韵并州剪炽火池头穿鍼崔美善村学大捷电话机调拳费句風瘧冯生弹铗福庆覆族干劲稿案门公莫舞桂食合度黄姑荒末黄鸟之旗秽状互溶讲若画一醮坟胶轮经藏趄避絶处老人婆了亮零食理知笼圈摩诃南戏虐饕逆濞躯格日午省声审画沈李浮瓜睡神榫卯田畴同舆顽厚微缴香案相机而动崄介铦锐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