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日午的意思、日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日午的解释

中午。 唐 柳宗元 《夏昼偶作》诗:“日午独觉无餘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水浒传》第六八回:“此时日午时分,前队望见一骑马来,项带铜铃,尾拴雉尾。” 清 吴伟业 《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一:“明朝 曼倩 思言事,日午君王驾未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日午,汉语复合词,由“日”与“午”两个单字构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将其定义为“太阳运行至中天的时段”,即现代汉语中的正午时分,特指每日11时至13时之间。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标注为书面用语,强调其兼具天文计时与文学意象的双重属性。

从构词法分析,“午”字甲骨文作“丿”,象形指事符号表示日影垂直,印证了《说文解字》中“午,啎也,阴阳交相啎”的原始含义。在时间维度上,《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日出于旸谷…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表明“日午”精确对应古代十二时辰中的“午时”。

文学语境中,该词常承载隐喻功能。唐代李绅《悯农二首》中“锄禾日当午”的经典诗句,既描绘了盛夏正午的农耕场景,又暗含人生鼎盛期的哲学思考(《全唐诗》卷483)。宋代杨万里“日午横桥步晚晴”则通过光影对比,构建出独特的时空美学意境(《诚斋集》卷17)。

相关词语辨析:

  1. 日中:侧重天文概念,指春分、秋分时昼夜均分的时刻
  2. 晌午:北方方言词,时间范围较模糊
  3. 亭午:文言色彩更浓,常见于六朝文学

古籍中特殊用法需注意,《周礼·地官》载“日午而市”指正午开市的商贸制度,此处的“日午”已演变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时间坐标(中华书局点校本)。现代气象学研究中,该词被精确量化为太阳高度角达当日最大值的时刻,相关计算公式为:

$$ H = 90° - |phi - delta| $$

其中φ代表观测点纬度,δ为太阳赤纬值(《应用天文学基础》第三章)。

网络扩展解释

“日午”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指中午时分,即太阳位于天空最高点的时刻(约正午12点左右)。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基本释义
    “日午”由“日”(太阳)和“午”(地支第七位,对应正午)组成,字面意为“太阳到达午时位置”,即一天中阳光最强烈、温度最高的时间段。例如《水浒传》第六八回提到“日午时分”描述正午场景。

  2. 文学与历史用例

    • 唐代柳宗元《夏昼偶作》中“日午独觉无馀声”用“日午”营造夏日正午的寂静氛围。
    • 清代吴伟业诗句“日午君王驾未临”以“日午”点明时间节点。
    • 现代作品如“夏日午后骄阳似火”延续了该词的时间描绘功能。
  3. 扩展用法
    在成语或比喻中,“日午”可引申为事物发展的顶点或高潮阶段,例如“活动进行至日午”形容最热闹的时刻。但此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4. 时间范围
    古代“日午”通常指精确的正午,如“明日午时约战”;现代也可泛指午间时段,如“日午时分”对应11点至13点前后。

  5. 注意事项
    该词属于书面用语,日常口语中多用“中午”“正午”替代。在引用时需注意古今时间计量差异,避免混淆时辰与具体钟点。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古典诗词或白话小说中的相关段落。

别人正在浏览...

蚌壳宝锷豹子备论匾短彪章槎程成羣结夥床帏舛倚出梅驔骖断梗飘萍恩赐放淤泛沛粉緑毂绾后七子后撰黄润贱俘降形狡启解果积惯酒妓九湃穅粃可恼类祭雷荚临止理尚垄亩弄堂鸣明儿迺公鸟途排除飘飐晴碧全身麻醉善学勝負兵家之常身畔慎始慎终射堂事往日迁适軄枢干蔬糲岁遗笋尖腿事外教未已小毛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