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让;退避。 明 俞弁 《逸老堂诗话》卷下:“ 陈声伯 《渚山诗话》云:‘近世士大夫遇事退恕,则曰:“过背之后,不知和尚在?鉢盂在?”其担任者,则曰:“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声伯 戏以此言作絶句云:‘……身谋过背谁知鉢,日记升堂且撞鐘。’观此则非退恕者矣。”
“退恕”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退恕”指退让、退避,常用于形容在遇到矛盾或压力时采取退避的态度。该词并非现代常用词汇,更多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
该词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属于古汉语中的边缘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引申义。
《退恕》是一个成语,意为原谅他人的过错或过失,表示宽容和谅解。
《退恕》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它们的部首分别为“辶”和“心”。其中,“辶”是从“辵”走的形状,表示行走的意思;“心”则代表心灵和情感。《退恕》的拼音是“tuì shù”,共有10个笔画。
《退恕》来源于《孟子·尽心上》,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这个成语是孟子在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方面所提倡的一种思想体现。
《退恕》的繁体字为「退恕」,与简体字完全一样。
古时候,《退恕》这个成语的写法与现在基本一致,没有太大差异。
1. 他选择《退恕》的态度,不再计较过去的误会。
2. 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应该学会《退恕》,给予下属改正错误的机会。
退步、退缩、消退。
宽容、原谅、宽恕。
残忍、报复、仇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