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旌的意思、三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旌的解释

(1).指公、侯、伯三公。《庄子·让王》:“ 子綦 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陆德明 释文:“三旌,三公位也。 司马 本作三珪。”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制科》:“ 屠羊 隐名, 楚王 延以三旌之位。” 明 方孝孺 《乐寿堂记》:“自兹以往,纵侥倖有成,而窃五鼎之食,三旌之位,亦无与於乐矣。”参见“ 三圭 ”。

(2).三面旌旗。 清 朱彝尊 《题汪检讨楫乘风破浪图》诗:“琅函锦题国门出,车前騶唱扬三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旌是汉语古语词,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官爵制度密切相关。根据《周礼·春官·典命》记载,“三旌”原指诸侯国中卿、大夫、士三个等级所持的旌旗形制,象征不同爵位。在《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进一步引申为“三命之礼”,即周代诸侯受天子册封时,依礼制需行三次授命仪式,每次皆配以相应规格的旌旗仪仗,故称“三旌”。

此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两种释义:一为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所享仪仗的统称,如《礼记·王制》所述“诸侯三旌以朝天子”;二作动词用,指受三次封赏或晋升,如《战国策·楚策》载“三旌之位,君所极也”,注疏称此特指楚国的上卿、亚卿、客卿三级官阶。

从文化象征角度分析,旌旗在古代既是身份标识,也承载着礼法制度。三旌的递进关系体现了周代“爵以驭功,礼以定位”的等级观念,其使用严格遵循《仪礼·觐礼》中“旌别贵贱”的礼制原则。该词现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及古典文学赏析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三旌”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指代爵位:公、侯、伯三公

  1. 历史来源
    该义项最早见于《庄子·让王》中“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陆德明释文明确“三旌”即“三公位”。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和明代方孝孺的《乐寿堂记》也沿用此意,指代古代高级官职的象征。

  2. 文化内涵
    三公(公、侯、伯)是古代最高爵位,因此“三旌”常被用来比喻显赫的地位或功名,如宋代陆游诗句“浮世正如投六簙,野人何意慕三旌”即表达了对功名的淡泊。


二、指三面旌旗

  1. 字面含义
    “旌”本义为古代装饰羽毛的旗帜(),因此“三旌”可直译为三面旗帜,常见于仪仗或军事场景。例如清代朱彝尊的诗句“车前驺唱扬三旌”,描绘了仪仗队列的壮观。

  2. 象征意义
    在文学中,“三旌”也引申为多重荣誉或权威的象征,如高权威性来源提到其“形容声望、地位极高,如同拥有三面旗帜”。


“三旌”既可指代古代三公的尊贵爵位,也可表示具体的三面旌旗,两种含义均与权力、地位相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边甲闭门却扫闭门思愆必胜草头倡序侈大春府春明门出事剉折弹空说嘴登陴诋薄锻件翻滚滚法宪氛慝凫葵负赁抚世酬物国劳过纵黑麻麻鹤井洪湍画跋花板肉花蜡花须虎踞经贸敬授民时鸠占狂狯理极龙尾石悯悼明清民灵木挑嫩晴浓缩挈带清盼劬顇润溽讪诮身无长处束颡私愿谭论谈若悬河剔透玲珑穨陵王税晚遇蜗迹详夺谢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