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田稺 ”。秧苗。《诗·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 朱熹 集传:“穉,幼禾也。” 唐 常衮 《中书门下贺雨第三表》:“郊原益茂,田稺皆登。” 清 吴锡麒 《掉角儿序·吴兴道中观插秧者》曲:“风来暗长,雨来更肥。娇儿比一般田穉,煞费栽培。”
根据权威词典和文献资料,“田穉”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秧苗或幼小的禾苗,属于古代农耕用语。异体写法为“田稺”,其中“穉”通“稺”,即现代汉语的“稚”字,表示幼小、未成熟的状态。
二、词源解析
三、文献用例
该词现已罕用,多见于古籍文献中,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秧苗”“禾苗”等表述。
《田穉》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田地中的秧苗。在农业中,种植者会将稻谷、小麦等农作物的种子先种植在育苗田中,待苗长成后再移植到正式的田地中。
《田穉》的部首是田,由4个笔画组成。
《田穉》是中国汉字的一部分,源于古代汉字演变的过程。繁体字中,田的形状稍有不同,但仍然保留了原始的意义。
在古代,汉字形状和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田穉》的田字在古代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但其基本的形状和含义不会变化。
1. 田穉初长成后,农民会将其移植到大田中。
2. 种植者需要经常浇水,以确保田穉的生长和发育。
田穉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田畦、稻田等。这些词语与农业和田地有关。
田穉的近义词可以是稻苗、麦苗等,它们指的都是作物的幼苗。
田穉的反义词可以是稻谷、小麦等,它们指的是成熟的农作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