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残的意思、僧残的详细解释
僧残的解释
梵语的意译。音译僧伽婆尸沙。佛教戒律中罪科名,其名目有十三,故又称为十三僧残。参阅《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十三僧残》。
词语分解
- 僧的解释 僧 ē 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梵语“僧伽”的简称:僧侣。僧尼。僧人。僧众。僧俗。高僧。 尼俗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残的解释 残 (殘) á 害,毁坏:残害。摧残。 不完全,余下的:残余。残阳。残存。残废。残佚。苟延残喘。 凶恶:残忍。残酷。凶残。 笔画数:; 部首: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僧残,佛教戒律术语,指僧尼所犯的重罪之一,其严重程度仅次于波罗夷(断头罪)。犯此罪者,若经如法忏悔,可得清净,恢复僧尼身份,故称“残”,意为罪行尚有余地可救赎,未被完全摈弃于僧团之外。其详细含义如下:
-
定义与性质:
- 罪行等级:僧残是佛教戒律(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中第二严重的罪行类别。犯此罪者,其僧格(作为僧尼的资格)虽未完全丧失(不同于波罗夷罪),但已受到严重损害,处于被僧团摈除的边缘(“残”)。
- 可忏悔性:僧残罪的关键特征在于其可忏悔性。犯者必须在至少二十位清净比丘组成的僧团面前,按照严格的羯磨(僧团议事决策仪式)程序,发露忏悔,并接受特定的处罚(如在一定期限内剥夺某些僧团权利),方能除罪,恢复清净。这个过程称为“出罪”或“与覆藏羯磨”等。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僧残”为:“梵曰僧伽婆尸沙Saṃghāvaśeṣa。译曰僧残。僧者僧伽之略,残为残余之义。…犯此罪者,殆被逐出僧团而残余其生命也。…此罪为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之,则依僧众之作法得免罪,谓之出罪。”[来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虽无直接链接,该辞典为权威佛学工具书]
- 僧团羯磨:僧残罪的判定和忏悔必须通过僧团羯磨进行,个人私下忏悔无效,这体现了僧团共住、共治的精神。
-
主要罪行类型(示例):
- 戒律中具体规定了构成僧残罪的若干条目(如比丘戒有十三条僧残法)。常见的包括:
- 故意泄精(除梦中遗精外)。
- 与女人有肌肤相触(生起淫欲心)。
- 对女人说淫秽语。
- 向女人自荐供养(暗示以淫欲为目的)。
- 为男女做媒。
- 无主僧房不自量力强造,后生悔而废弃。
- 无事实依据诽谤其他比丘犯波罗夷罪。
- 挑拨离间,使比丘互相争斗。
- 支持破和合僧者。
- 恶性难调,不受谏诲。
- 污蔑僧团。
- (注:具体条目因部派戒律不同略有差异,以上为常见列举,非全部)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僧尼的梵行清净和僧团的和合。如《四分律》卷四至卷七详细记载了比丘的十三僧残法。[来源:佛教重要律典《四分律》 - 可参考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CBETA) 电子数据库中的《四分律》文本]
-
忏悔程序(出罪):
- 犯僧残罪者,必须立即向其他比丘发露(坦白)其罪。
- 然后,需要在一个如法、清净的僧团(至少二十位比丘)中,经过特定的羯磨程序:
- 覆藏治罚:如果犯者隐瞒了罪行一段时间后才坦白,需先接受与隐瞒时间相对应的“覆藏羯磨”处罚(剥夺参与僧团活动等权利)。
- 本日治罚:无论是否覆藏,犯者均需接受为期六夜(或部派不同)的“本日治羯磨”处罚(类似禁足、剥夺部分权利)。
- 出罪羯磨:在完成上述治罚后,僧团通过“出罪羯磨”正式宣告该比丘罪灭清净,恢复其作为僧团成员的完整权利。
- 整个过程强调犯者的真诚忏悔、僧团的审查与集体裁决。《摩诃僧祇律》等律典对僧残罪的忏悔程序有详细规定。[来源:佛教重要律典《摩诃僧祇律》 - 可参考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CBETA) 电子数据库中的《摩诃僧祇律》文本]
僧残是佛教戒律中界定的一种严重但尚可救赎的重罪。犯此罪者,其僧格虽受重创(“残”),但通过向僧团发露并在如法的僧众面前经过特定的忏悔和处罚程序(羯磨),可以消除罪业,恢复清净身份。它体现了佛教戒律在维护僧团清净与和合的同时,也给予犯者改过自新机会的精神。
网络扩展解释
“僧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一、作为成语的比喻意义
-
基本含义
指僧人身体残缺不全,比喻事物不完整或有缺陷。例如:“这个计划尚不完善,存在僧残之处。”
-
词源解析
- “僧”指佛教僧人,“残”表示残缺。两者结合,字面意为僧人身体不完整,引申为事物不圆满或存在漏洞。
- 可用于形容人的身体缺陷,也可用于抽象事物的不完善。
二、作为佛教术语的戒律概念
-
定义与来源
- 梵语音译为“僧伽婆尸沙”(Saṃghāvaśeṣa),是佛教戒律中仅次于“波罗夷”(最重罪)的罪科,共有13种罪名,故称“十三僧残”。
- 触犯者需在至少20位清净僧众前忏悔,并接受僧团处罚才能除罪。
-
具体性质
- 属于“五篇七聚”戒律分类中的第二等重罪,需通过特定程序悔过。
- 罪名包括破僧和合、诽谤他人等涉及僧团秩序的行为。
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含义:
- 日常用语中多为比喻义,强调不完整;
- 佛教戒律中专指需忏悔的罪行类别。
如需深入研究佛教戒律,可参考《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等经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捱挤邦谍颁正碧牙西才薄智浅禅意扯巴澄黝宠赐樗蒲刺背词汇学刁钻隄梁反掖附及氟利昂膏物钩河擿雒轨距候景黄茅瘴华伍晦黯晦惑回向文结发偈语骏驹考终命扣寂聆音六蜚六喻炉香孟槐楠竹喷火湓溢披挹潜难球楼权寄荣润伤乱圣断生母鱼拾栌算错锁墩嗒焉天文钟蹄轮头头脑脑吐火罗土流子玩火误码率篠篱携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