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偈语的意思、偈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偈语的解释

即偈颂。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叔微 未第时,其父梦人以偈语赠之,云:‘药饵阴功, 楼陈 间 许 。殿上呼卢,喝六得五。’”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二首絶似《法华经》《楞严经》偈语,简浄老横,可备一则也。”《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 靓云 ﹞问道:‘《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多不如以四句偈语为他人説,其福胜彼。”请问那四句偈本经到底没有説破--有人猜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偈语(jì yǔ),是汉语词汇中专指佛教中一种特殊文体的术语。它源自梵语“Gāthā”(गाथा)的音译“偈陀”或“伽陀”的简称,意译为“颂”或“讽颂”。在佛教经典和禅宗语录中,偈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形式:

  1. 文体特征:

    • 偈语通常是一种诗歌形式的短句或段落。
    • 其基本结构多为四句为一偈(也有六句、八句等形式)。
    • 句式整齐,讲究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虽然不像汉语近体诗那样严格,但常有押韵),便于记诵和传唱。
    • 语言凝练、含蓄,富有哲理和象征性。
  2. 内容与功能:

    • 阐述佛理:偈语是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概括、总结或补充说明散文(“长行”)部分所阐述的深奥佛理、教义、戒律或修行方法。它是佛经“十二分教”(十二种体裁)之一。
    • 表达悟境:在禅宗传统中,禅师们常用偈语来表达自己对佛法、心性的领悟和境界。例如,六祖慧能著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一则著名的开悟偈语。
    • 传法印证:禅师在接引学人、勘验悟境或传付衣钵时,也常作偈语。弟子呈上表达自己见解的偈语,师父则通过偈语进行印证、点拨或批评。
    • 警策修行:偈语也常包含对修行者的警示、劝勉和激励,提醒其精进修行,看破放下。
  3. 形式与“不立文字”:

    • 虽然偈语本身是文字形式,但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意指佛法真谛超越语言文字的局限。因此,禅门偈语往往意在言外,需要修行者超越文字表面去体悟其背后的真意,不可执着于文字本身。它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非月亮本身。

偈语是佛教(尤其是禅宗)中一种独特的、富有韵律的诗歌体短句,主要用于阐述深奥的佛理、表达修行者的悟境、作为传法印证的媒介以及警策修行。其形式简洁凝练,内容富含哲理,是佛教思想传播和修行实践中的重要载体。理解偈语需要结合具体的佛教义理和语境,并超越文字本身去体悟其真意。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偈语”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读音

偈语(拼音:jì yǔ)是佛经中的唱词,属于梵语“偈陀”(Gāthā)的简称,又称“偈颂”。需注意“偈”字常被误读为jié或xiē,但正确读音为jì(同“记”)。

二、来源与形式

  1. 起源:古印度佛教僧人以韵文形式表达佛理,后随佛经传入中国,译为“偈语”。
  2. 形式:多为四句韵文,讲究节奏,兼具文学性与哲理性,如《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三、功能与文化影响

四、常见误读原因

示例

惠能大师《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语是佛教中通过诗歌形式传递哲理的文体,读音为jì yǔ,兼具宗教与文学双重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奥域暴悍迸堦步栏撤除城坞齿如齐贝楚角村杭子达僚电矛调体遁尾改意更做道工程热物理学过半数好色不淫鸿篆话次骄邪斤迹九傧积言剧路咳唾挎包狂泉酪酸鸾路买骨麻炬眄睨逆状怒谴聘召肶脐擗踊拊心抢婚桥松钦定清称青精石饭轻扇棋势七郤八手缺分生丝沈峻守职厮诨桃李成蹊祧庙通车通呈推命莞簟瓮尽杯乾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