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毛毡。比喻绿色草地。 宋 韩维 《孔先生以仙长老山水略录见约同游作诗答之》:“平铺老蘚柔可坐,谁藉緑罽遗不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其尤异者,细草沿坡带谷,皆茸茸如緑罽,高不数寸,齐如裁剪,无一茎参差长短者。”
“緑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与文学意象两方面解析:
字面释义
文学比喻
在古代诗文中,常被用来形容茂密平整的草地,如:
该词通过具象的毛毡质地,传递出自然景观的柔美与秩序感,多见于古典文学对田园风光的描写。由于现代使用较少,其释义需结合古籍语境理解。
緑罽是一个古代汉字,也可以写作绿罽。它是一个用来形容颜色的词,意思是翠绿色的。在古代文献中,常常用来描绘翡翠等绿色宝石的颜色。
緑罽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其左边的部首是糸或者纟,表示与线绳相关的意思;右边的部首是罒,表示网罗的意思。緑罽总共有14个笔画。
緑罽最初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训诂学家许慎所编撰。这本书是汉字最早的字典之一,收录了近5000个汉字,对于研究古代汉字的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緑罽在繁体字中保留了原始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緑罽的写法略有不同。它的上半部分是纟,下半部分是六个点,表示颜色的深浅。相比现代的写法,古代的緑罽更加简洁。
1. 这块*********罽的颜色真美丽。
2. 春天来临时,大地上布满了緑罽色的新苗。
緑罽并没有常见的组词用法。
緑罽的近义词包括:葱翠、青翠、碧翠。
緑罽的反义词是: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