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似蜗牛壳的小圆舍。泛指简陋的居处。《三国志·魏志·胡昭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魏略》云:‘ 焦先 及 杨沛 ,并作瓜牛庐,止其中。’以为‘瓜’当作‘蜗’;蜗牛,螺虫之有角者也,俗或呼为黄犊。 先 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 宋 陆游 《题舍壁》诗:“身寄瓜牛庐,手持科斗书。”亦省作“ 瓜庐 ”。 宋 辛弃疾 《卜算子·漫兴》词:“夜雨醉瓜庐,春水行秧马。”
瓜牛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典故词汇,其释义与来源如下:
指极其简陋狭小的居所,多用于形容隐士或贫寒之士的栖身之处。其名称源于蜗牛壳的形态特征——蜗牛(古称“瓜牛”)背负的壳形似微缩屋舍,故以“瓜牛庐”喻指仅能容身的简陋小屋。
典出《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焦先等作瓜牛庐,止其中。
意为东汉隐士焦先等人用茅草、树枝搭建形如蜗牛壳的草屋居住。此记载奠定了该词的文化意象,成为后世文人形容清贫隐居生活的典型符号。
象征士人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品格。如宋代陆游《题庵壁》诗“瓜牛庐在民,亦足庇床榻”,借以自述甘守清贫的志趣。
强调居所仅可容膝,如《聊斋志异》以“瓜牛之庐”形容局促的屋舍。
释为“形似蜗壳的简陋居舍”,引《魏略》为源。
明确其典出三国典故,释义为“隐者所居的圆形草屋”。
古籍原文参考: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裴松之注:“(焦先)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据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直接在线链接,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及《三国志》权威校勘本。现代汉语工具书可查阅商务印书馆或中华书局出版版本。
“瓜牛庐”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uā niú lú,其含义可结合文献记载和文学引用综合解释如下:
指形似蜗牛壳的小圆舍,后泛指简陋的居处。其名称来源于“蜗牛庐”的误写或通假,因古人认为蜗牛壳形似圆形小屋,故以此比喻简朴的住所。
历史文献记载
字形与含义演变
“瓜牛庐”最初指蜗牛壳状的圆形小屋,后演变为对简陋居处的泛称,兼具历史典故和文学意象。如需更详细文献考证,可参考《三国志》裴松之注及陆游、辛弃疾相关作品。
哀吹豪竹案伯案扤奥博襃授滨绥铁路宾秩不节乘利打草惊蛇钓名欺世踧踖地瘠民贫丁期斗盖对窝饿隶丰柯浮县馆丈谷类作物绲边过咎行牀豁冥霍食见钱关子狡焉思逞究度口言拉火线吏禄利途溜晃龙雕凤咀逻子虏庭袅袅娉娉泥泞配名鹏骞骈拇铺牀墙头诗旗妇青符情伪泉涌曲拗人臣桑丘三小戏山阜生分失虚收音机体恤入微湍激颓萎校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