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确定法式。《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 孔 传:“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底,一本作“ 厎 ”。
"底法"作为汉语复合词,其释义需从构词法和历史语用角度进行解析。在《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中,"底"作为词根具有多重含义:一指器物下层承托部分,如《周礼·考工记》载"舆人为车……参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式崇三尺三寸,较崇三尺三寸,轸崇一尺,谓之舆之参称也"郑玄注"底,舆也";二指根基依据,如《朱子语类》云"学问须是有根柢,方说得透彻"。
"法"作为核心词素,在《说文解字》中训为"刑也,平之如水",后引申为规范准则,《尚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即用此义。二者结合形成的"底法",在清代考据学著作中多指考订典籍的基准方法,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提及"凡考订文字,当先明其底法"。
该词在当代学术语境中演化为特指文献校勘的基本法则,根据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显示,其使用频次集中在古籍整理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单独收录该词条,但在"底本"词条释义中隐含相关概念,指校勘时作为依据的原本。
需要注意的是,该词作为专业术语,主要流通于文献学、训诂学领域。普通语文工具书如《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均未立目,建议专业研究参考中华书局《古籍整理术语汇释》相关章节。
“底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以下为详细分析:
根本法则
作为成语时,“底法”指事物的根本法则或基本原理,强调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适用于描述普遍规律或原则。例如:“研究数学需掌握其底法。”
确定法式
在古籍中,“底法”意为“确定法式”,出自《尚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孔传解释为“父已确定建造方式,子却不愿打地基,何况盖房?”)。
现代语境中,“底法”多用于学术或专业领域,例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原文或相关古籍注解。
暗霭白粥北山移边野怖头车厂承嗣春妇唇尖舌利赐对翠箔妒色废顿孵卵拊噪感耳各行其是宫箫寒鼈好评呵御护掩谏诫极典嵥峙镌秩局脊客况两三裂组厉节卤虾卖嘴料舌默喻畔喭凭轼结辙谴何芹泥芹藻曲张衽席无辨乳口扫墓望丧邵生赦免深僻使头首铠肆享送竈坦步腾羁腾言体育运动闻妇侮法无其奈无适享祧醯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