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国 魏 征南将军 王昶 、征东将军 胡遵 、镇南将军 毋丘俭 的合称。《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四年》:“是时,征南大将军 王昶 、征东将军 胡遵 、镇南将军 毋丘俭 等,各献征 吴 之计。朝以三征计异,詔问尚书 傅嘏 。” 胡三省 注:“ 汉 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 毋丘俭 方为镇南而曰三征,史概言之。”
(2).朝廷三次征召。《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前后三徵,皆以直諫不合。”《晋书·儒林传·刘兆》:“ 武帝 时,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 唐 李颀 《送刘四赴夏县》诗:“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徵当在兹。”
“三征”一词在汉语中有两个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三国时期曹魏的三位将领:征南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的合称。这一说法源自《资治通鉴》的记载。
指朝廷对某人的三次征召,多用于形容贤士多次被举荐或征聘却未应召。例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资治通鉴》《后汉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三征是一个汉字词汇,包含两个字:三、征。它的意思是指进行三次征集或征求。
三征的第一个字部首是“口”,第二个字部首是“彳”。它们分别代表着嘴巴和行走的意思。三征的第一个字有3画,第二个字有5画。
三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发展的时期。在古时候,国家需要征兵、征税和征集劳动力来完成各种任务,所以就有了“三征”这个词汇。
三征的繁体字是「三徵」,徵是旧时的写法,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
在古代,三征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字形上可能有一些微小的差别,但整体来说,与现代写法相似。
他们在三征中征集了大量的人才。
三征没有常见的组词,因为它通常独立使用。
类似的词汇有三次征集、三轮征求。
与三征相反的词汇可以是一次征集、一轮征求。
倍半北寒带备要獱獭婢膝奴颜茶令超前绝后撜溺诚庄辞逊翠帱打髀殖道韵巅一动发东山高卧斗蟀端五返工梵容脯酱府界更阑公货龟章浩荡华茂歡惊惠爱胡元计参结帨寂蔑吉主驹留空谷诳妄撂挑子离世遁上俪偕马卿昵道鸥驯淜湃普尔迁谷轻金属倾沦却敌楼衽金革三蠹三吓头绳其祖武时区水牯天横佻横挖耳当招卫星通信温玉小信未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