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区的意思、时区的详细解释
时区的解释
[time zone] 为了按统一标准分区计时,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分为24区。每一时区的经度宽为15度,每区按中央子午线上的时间作为该区的“标准时”,具体实施中往往根据各国的行政区界或自然界线来确定
详细解释
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分为24区,称为“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东西经度各7.5°的范围作为零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时区。在每一区内一律使用它的中央子午线上的时间,称为该区的“标准时”。每越过一区的界限,时间便差1小时。
词语分解
- 时的解释 时 (時) í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时间。时不我与。 较长的时间:时代。古时。 泛指一段时间:时光。时令。时分。 现在的,当前的:当时。时下。时务。时宜。 常常:时常。学而时习之。 一年
- 区的解释 区 (區) ū 分别:区分。区别。 地域:地区。区划。 〔区区〕小,细微:如“区区小事”。 行政区划单位:省级自治区。市辖区。 区 (區) ō 姓。 笔画数:; 部首:匚;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时区是地球表面按经度划分的统一时间区域,目的是协调全球时间标准,解决因地球自转导致的地方时间差异问题。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概念
- 定义:时区是经度相近地区采用相同标准时间的区域。全球共分为24个主时区,每个时区横跨约15个经度(地球自转每小时约15度)。
- 基准点:以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中心,向东、西各延伸7.5度形成中时区(UTC±0),其他时区依次递增或递减1小时。
2.时区划分规则
- 理论划分:每15个经度为一个时区,东经为“+”,西经为“-”(例如东八区为UTC+8)。
- 实际调整:因国界、地理或行政需求,时区边界可能偏离理论经线。例如:
- 中国统一采用东八区(UTC+8),尽管国土横跨5个理论时区。
- 美国本土分为4个时区(东部、中部、山地、太平洋时区)。
3.关键术语
- UTC(协调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基准,基于原子钟和地球自转调整,取代了过去的GMT(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 夏令时(DST):部分国家夏季将时间调快1小时以利用光照,如欧洲多国(但中国已取消)。
4.时区意义
- 全球化协调:确保航空、金融、通讯等领域的时间统一。
- 避免混乱:例如,国际会议需注明时区(如“北京时间15:00 UTC+8”)。
- 日常生活:跨时区旅行需调整时差,如从北京(UTC+8)飞往纽约(UTC-5)需倒拨13小时。
5.时区计算示例
若已知某地经度为东经120°,则其理论时区为:
$$
text{时区数} = frac{120°}{15°} = 8 quad Rightarrow quad UTC+8
$$
通过时区系统,人类将复杂的地球自转时间差异转化为可管理的统一标准,支撑了现代社会的跨区域协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时区的意思
时区(shí qū)是指由于地球的自转,在全球范围内将地球划分为24个相等的区域,每个区域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目的是为了统一时间,方便人们进行跨时区的交流和协调。
拆分部首和笔画
时区的拆分部首是时字的旁边,是日字旁;笔画数是7画。
来源
时区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国际时间标准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最早的时区划分是根据天文观测进行的,随后在国际社会达成了共识,以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时间为基准(标准时间),将地球分成了24个时区。
繁体
时区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時區」。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时区的汉字写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清朝时期的写法可能是「時居」或「時境」。
例句
1. 我们需要考虑不同时区的工作安排,以确保顺利的国际合作。
2. 在时区之间的旅行,你要时刻留意时间差别。
组词
时区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汇:
- 时差(shí chā):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异。
- 时钟(shí zhōng):用来显示时间的仪器。
- 机时(jī shí):按照时区划分的特定时间段。
近义词
时区的近义词包括:时间带、时区间。
反义词
时区的反义词没有一个固定的词汇来表示,你可以使用「同一时间」或「无时差」来表示没有时区差异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