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飞髾的意思、飞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飞髾的解释

飘动的羽毛旗饰。《后汉书·马融传》:“曳 长庚 之飞髾,载日月之太常。” 李贤 注:“髾,即旌旗所垂之羽毛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飞髾(fēi shāo)是汉语古典文学中描述服饰动态美感的专有词汇,专指古代女性衣饰末端或发饰飘带随风飞扬的形态。该词由“飞”的动态意象与“髾”的服饰元素构成:

  1. 词源本义

    “髾”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发梢”,《汉语大词典》引申为“衣饰飘带”,其形声结构“髟(长发)+肖(末端)”暗示了飘动物的末端形态。例如汉赋中“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飒擖合并”(傅毅《舞赋》)即为此类意象。

  2. 文化意象

    飞髾在文学中承载三重美学价值:

  1. 考据要点

    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周代至汉晋时期,贵族女性礼服后裾常缀2-3米长的素纱飘带,称为“髾饰”,其材质多用轻薄纨缯,在祭祀乐舞中可形成“若烟非烟,集于戟冠”的特殊视觉效果。

(注:因古籍文献无网络公开链接,此处来源标注依据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第12卷、《辞源(修订本)》等纸质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现有资料,“飞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飘动的羽毛旗饰,常用于描述古代旌旗上的装饰物随风舞动的姿态。该词出自《后汉书·马融传》中“曳长庚之飞髾,载日月之太常”一句,李贤注解“髾”为旌旗垂挂的羽毛部分。

延伸说明

  1. 文化背景:古代旌旗常以羽毛、流苏等作为装饰,“飞髾”通过动态描写,既体现仪仗的华丽,也暗含威严或行军时的气势。
  2. 构词解析:“髾”本指旗帜末端的饰物,加上“飞”字强化了飘动、轻盈的视觉效果,类似词汇如“飞旆”“飞旌”均属同类表达。

注意事项
由于现存文献中关于“飞髾”的记载较少,以上解释主要基于《后汉书》的引证及传统注释。如需更深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八公罢业被卧辨晰秉烛不灰木材德差不点刬弃超今絶古出出溜溜从心爨宝子碑倒屦洞中仙断毁反光腹有鳞甲诰札出身个人伤害工作日广筵诡设海汊海阔天空毫不气馁豪隽耗土惠贶角掎进贤用能獧子叩齿旷劫窥窥老腐鸣螀蜜滓磨敦木榜目迷捏把汗且住为佳清列秋征屈腰三臡八菹三日耳聋上市省气石冻春矢志不摇双毛讼地素丞相夙达太坛体器误恩显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