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亡之臣。《左传·昭公七年》:“若从有司,是无所执逃臣也;逃而舍之,是无陪臺也。”《墨子·经说下》:“逃臣,不知其处;狗犬,不知其名也。”
“逃臣”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方面解释:
指逃避责任的官员或逃跑的奴仆,多用于形容在困难面前不敢担当、临危退缩的人。
起源
源于中国古代官场,官员本有治理职责,若遇危难时逃避,则被斥为“逃臣”,反映了古代对失职行为的批判。
古籍引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全面理解“逃臣”的语义演变及文化内涵。
《逃臣》一词意指在战乱或政治动荡中背离本国的君主或政府而逃亡的臣子。
《逃臣》的部首是辶(走)和臣(官员),它们分别位于字的左边和右边。《逃臣》总共有11个笔画。
《逃臣》一词的来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繁体字为「逃臣」,即在“逃”字上加上「纟」偏旁。
古时候的《逃臣》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代常用的写法为「逃賢」,比现代的写法少了一个横画。这是因为字形演变的结果。
1. 昔日的逃臣如今成为了国家的英雄。
2. 这位逃臣若是回到故乡,必然会接受严厉的惩罚。
1. 逃亡:指逃离本地、本国逃走。
2. 逃避:指回避困难、逃避现实。
3. 臣民:指朝廷的官员和人民。
1. 叛逆:指背叛原本忠诚的行为。
2. 弃臣:指被国家或君主抛弃的臣子。
1. 忠臣:相对于逃臣,指忠诚于国家和君主的臣子。
2. 归国:相对于逃亡,指返回原国家或故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