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6*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 清 朱扆 《河防志》卷五。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汛汉语 快速查询。
“三汛”是汉语中描述河流季节性涨水的术语,主要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春汛(桃汛/桃花汛)
因春季冰雪融化或降雨导致河水上涨,多发生在清明节后20日左右。因桃花盛开时节出现,故又称“桃花水”。
伏汛
夏季因持续性降雨或暴雨引发的涨水,汛期从春汛后持续至立秋前。此时水量较大,易引发洪涝灾害。
秋汛
秋季因台风或连绵阴雨导致的涨水,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部分河流受上游来水影响也可能出现秋汛。
历史背景
清代康熙年间,为治理黄河建立了“三汛呈报”制度,要求河道总督在桃汛、伏汛、秋汛后向朝廷汇报水情及防灾情况。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对季节性洪水的系统化管理。
补充说明
“汛”本义为定期涨水,后衍生出“防汛”“汛期”等词,强调对水患的防御。三汛的划分主要依据自然气候规律,具体时间可能因地域和河流特性略有差异。
《三汛》是一个汉字词汇,指每年农历三个不同时间点的洪水,也称为“三次汛”或“季节性汛期”。它是指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江河湖泊中,每逢夏季和秋季经过定期季风降雨影响,水位上涨,形成洪水泛滥的现象。
《三汛》这个词可以拆分成“水”和“夕”两个部首,并且它总共有9个笔画。
《三汛》一词的来源比较明确,是由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江河湖泊在夏季和秋季的季风影响下,经历三次洪水泛滥的现象而得名。
繁体字中,“三汛”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可以使用“灾害”、“水氾”或者“洪涝”等词语来描述洪水泛滥的现象。
1. 每年的三汛期间,江河的水位都会激增。
2. 由于三汛的影响,农作物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组词:汛情、汛期、汛情报告、汛情调查等。
近义词:洪水、涝灾、水灾等。
反义词:旱灾、干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