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巳的意思、三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巳的解释

即上巳。原指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 魏 以后专指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晋 王廙 《洛都赋》:“若乃暮春嘉禊,三巳之辰,丽服靚粧,祓乎 洛 滨。” 唐 沉佺期 《三月三日梨园侍宴》诗:“九重驰道出,三巳禊堂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指向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上巳节。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释义

“三巳”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古人以干支纪日,“巳”为地支之一,“三巳”即三月上旬的巳日,是上古时期“上巳节”的原初日期。这一名称直接源于节日的时间特征,强调其在三月且逢巳日举行。

来源:《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说明三月上巳日洗濯祈福的习俗(国学网《后汉书》原文)。

二、历史演变与节俗核心

  1. 日期固定化:魏晋后“三巳”逐渐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不再严格依赖干支,故“三巳”亦成为“上巳节”或“三月三”的代称。

    来源:《宋书·礼志》载“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反映日期演变(国学网《宋书》原文)。

  2. 核心活动:
    • 祓禊(fúxì):在水边举行祭祀仪式,以香草沐浴祛除不祥,象征辞旧迎新。
    • 曲水流觞:文人雅士引水环曲成渠,酒杯浮流其间,停于谁前则赋诗饮酒,王羲之《兰亭序》即诞生于此场景。

      来源:宗懔《荆楚岁时记》详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古籍文库链接)。

三、文化象征与传承

“三巳”承载着古人顺应天时、祈福消灾的宇宙观,后融入娱乐游春、文人雅集的内涵。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即描绘唐代上巳节的盛况。现代部分少数民族仍保留“三月三”歌节等习俗,成为中华传统节日的活态延续。

来源:《汉语大词典》“三巳”词条释为“即上巳。原指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专指三月初三”(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四、学术界定

语言学视角中,“三巳”属时间文化词,其语义演变体现节日从占卜性祭祀向民俗性活动的转化。历史学者强调其与社祭、高禖信仰的关联,反映早期自然崇拜与生殖崇拜的融合。

来源:王维《上巳节的文化变迁研究》(《民俗研究》2018年第3期)分析节日内涵的历时性演变。

网络扩展解释

“三巳”是中国古代对传统节日“上巳节”的一种别称,其含义及演变如下:

  1. 基本定义
    “三巳”即“上巳”,最初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一名称源于干支纪日法,“巳”为地支之一,故称“三巳”。

  2. 日期演变

    • 早期:以干支纪日,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不固定,如三月上旬的巳日可能为初三、初四等。
    • 魏晋后:逐渐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成为春季节日的重要时间节点。
  3. 文献例证
    晋代王廙在《洛都赋》中记载“暮春嘉禊,三巳之辰”,描绘了当时人们在洛水边举行祓禊仪式的场景;唐代沈佺期《三月三日梨园侍宴》诗中的“三巳禊堂开”也印证了这一日期的节庆活动。

  4. 节日意义
    上巳节(三巳)是古代重要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包括水边祓禊(祈福消灾)、踏青游春等,后逐渐与寒食、清明等习俗融合。

别人正在浏览...

八会不得不尔长兵昌羊馋人川谷词旨粗工翠滑大觉金仙點文抵触断果对路督相飜飜丰折风轩风政父权制黑灵灵灰笔回耗悔其少作奬就贱皮椒园蛟螈继承权金隄机网军乐队可好克日昆墟涝田老帐乐而忘忧亮点临表灵輤躶肤杩头梅词美范木牛流马盘载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牵攀前仆后继曲脊鳝脯少吏市阓收造痛彻心腑完办蜼彝闻宠若惊西啷花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