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水中捞月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谚语至理》:“赊酒时风花雪月,饮之时流星赶月,讨钱时水底摸月。喻世之无赖者也。”
“水底摸月”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比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或做出不切实际的打算,最终徒劳无功、白费力气。其含义与“水中捞月”完全相同。
二、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奇谑·谚语至理》:“赊酒时风花雪月,饮之时流星赶月,讨钱时水底摸月。喻世之无赖者也。”。此处通过对比不同场景下的“月”,讽刺不切实际的行为。
三、使用场景
四、语言特征
五、文化延伸
该成语通过“水中月”这一意象,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虚幻与现实的辩证思考,常与禅宗“镜花水月”的哲学概念相关联。
《水底摸月》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空欲徒劳,做事不切实际,不现实。比喻心不在焉或为了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奋斗。
《水底摸月》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
水(三点水,3画)+ 底(广字旁,8画)+ 摸(手字旁,11画)+ 月(月字旁,4画)
《水底摸月》起源于唐代诗人韩愈的散文《师承录》。该散文中记载了一个小儿子在泰山庙的底石前,看到月亮反照在庙底的水中,便伸手去摸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成为这个成语的典故。
《水底摸月》的繁体字为《水底摸月》。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并不像现代简化字那样。但是,《水底摸月》这个成语的古时候写法和现代大致相同,没有太大差别。
他整天虚度时间,做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情,真是在水底摸月。
水天一色、底细、摸棱两可、月夜、底线
牛头不对马嘴、画饼充饥、异想天开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