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緘其口”的略語。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昔 陳靈 之被矢, 灌氏 之泯族,匪降自天,口實為之。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三緘之戒,豈欺我哉。” 唐 許渾 《維舟秦淮過溫州李給事宅》詩:“帝圖憂一失,臣節恥三緘。”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刑部·閨鑒圖說跋》:“子韋布之士,豈知國家大計,宜從此三緘,無自取禍也。”
“三緘”是漢語成語“三緘其口”的略語,形容人說話極其謹慎,不輕易開口或洩露秘密。以下是詳細解釋:
“三緘”字面意為“三道封條”,源自古代器物(如玉玺、金人)的三重密封,象征對言語的極度克制。現多用于強調在敏感或重要場合慎言的态度。
典故出自《說苑·敬慎》:孔子在周朝太廟見到一尊金人,其口被三重封緘,背後刻有“古之慎言人也”的銘文。這一形象被後人引申為“三緘其口”,告誡人們謹防禍從口出。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三緘》是一個成語,指的是用三層的套封來保密、保存文件或秘密信息,以防止洩露。
《三緘》的拆分部首是“缶(缽)”和“目”,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3畫。
《三緘》一詞源自《史記》中的“蔡澤傳”。在古代,為了保守秘密,常用緘封來保護文書和秘笈。早期的緘封一般用一層套封,後來出于更高的保密要求,又有了二層、三層甚至更多層的“三緘封”,被廣泛使用。
在繁體中,“三緘”寫作“三緘”。
在古代文字發展過程中,漢字的寫法會有變化。古時候,《三緘》可以寫作“三簡”、“三箴”。這些變體寫法在今天已經不常見了。
這份合同涉及商業機密,務必用三緘封。
緘口(保持沉默)
密封(封口保存)
封存(密封而不打開)
三層套封、三層封印
公開、公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