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时所用之玉。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四:“前代礼神,有祭玉、燔玉二品。”《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庚午,詔有司更造祭器、祭玉等。”
关于“祭玉”的详细解释如下:
“祭玉”指古代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玉器,是礼器的一种。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通灵之物,具有沟通天地、敬奉神灵的象征意义。
祭祀功能
据宋代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前代礼神分为祭玉(祭祀时陈设的玉器)和燔玉(祭祀后焚烧的玉器)两种。《资治通鉴》也提到后周世宗曾下令更造祭玉等礼器,说明其在国家祭祀中的重要性。
形制与规范
古代祭玉需按礼制制作,如《周礼》记载的“六器”(璧、琮、圭、璋、琥、璜),不同形制对应祭祀不同神灵或自然力量。
部分文献(如)提到“祭玉”作为成语使用,表达对珍贵事物的崇敬。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玉器作为祭祀载体,体现了中国古代“以玉事神”的信仰体系,是研究礼制文化和玉器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祭玉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祭”表示向神灵或祖先祭祀,而“玉”指的是一种美丽、贵重的石头。
“祭”字的部首是“礻”,总笔画数为5;“玉”字的部首是“王”,总笔画数为5。
《祭玉》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小雅·北山》篇,意指对玉石进行祭祀。在古代,玉被看作贵族和统治者的象征,人们常常用玉石来祭祀神灵或祖先,以表示敬意。
繁体中文中,《祭玉》的写法为「祭玉」。
在古代汉字中,《祭玉》的写法略有不同。例如在篆书中,“祭”字的写法为「示」+「士」,而“玉”字的写法为「玉」的上面画一个小“丂”字。
1. 每年农历七月,我们家都会举行祭玉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
2. 清代皇帝会定期亲自主持祭玉仪式,祈求国泰民安。
祭祖、祭神、玉器、祭拜
祭奠、供奉、祭祀
神仙、生活、日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