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剜出眼珠。《新唐书·列女传·房玄龄妻卢》:“ 玄龄 微时,病且死,諉曰:‘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 卢 泣入帷中,剔一目示 玄龄 ,明无它。”后用以为对丈夫忠贞不二的典故。 明 无名氏 《玉环记·逼女更夫》:“今虽不及剔目断臂之贞廉,亦可守事亲敬夫之道理。”《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 亚仙 闻唱,知是 郑郎 之声,收留在家,綉繻裹体,剔目劝读,一举成名,中了状元, 亚仙 直封至一品夫人。”
“剔目”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用法如下:
剔目(拼音:tī mù)指剜出眼珠的行为,源于《新唐书·列女传》中房玄龄妻子卢氏的典故。该词现多用于形容对丈夫忠贞不二的品德。
据记载,房玄龄年轻时病重,担心妻子卢氏守寡后改嫁,便劝她另寻归宿。卢氏为表忠贞,当场剜出一只眼睛,以此明志终身不嫁他人。这一行为成为古代女性忠烈的典型象征。
该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贞节的极端要求,现代视角下需结合历史背景辩证看待。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查阅《新唐书》原文或相关文学评析。
剔目是指目光敏锐,能够迅速辨明事物的真相或特征。使用这个词语时,通常表示对某种特定情况的敏锐观察或洞察力。
剔目的部首是目(mù),它是一个独立的汉字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4,其中部首为2画,右部为2画。
剔目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人们常用剔目来形容察觉力、意识清醒的状态。在繁体汉字中,剔目的写法是剔目。
古代的汉字写法通常与现代有所不同。剔目这个词的古代写法是「剔」和「目」的组合,字形较为繁复,书写时需要注意笔画的顺序和结构。
1. 他察觉力敏锐,一眼就能剔目辨认出真假。
2. 她在交谈中剔目发现了对方隐藏的意图。
3. 这位警察经过多年的训练,剔目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1. 目光剔锐:形容视力非常敏锐。
2. 剔除:表示将不需要的部分或人物去除。
3. 目睹:亲眼看到,用来形容亲自目击某个事件。
近义词:锐利、敏锐
反义词:迟钝、麻木
白雀白鵶伯伦驳论茶话会遄涂春花摧殄大两二牲儿童福利事业方格肥张風波平地蜂虿入怀﹐随即解衣干啼湿哭关吏贵献过问过阴侯头混冒豁虎跳镬索讲説戒鼓结念酒评鲁赵掬蹙楷书空闲抠迎两般三样陆机莼墨敕斜封辟辟前涂棋灯萋斐成锦骑马卿辅青晖清云勤政聚会券给荣区尚羊室奥视丹如緑嵩生亭亭植立吞夺托称顽悖微隙无姑午桥泉石橡胶树湘君竹小条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