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时, 赵襄子 姊为 代王夫人 。 襄子 既杀 代王 ,使人迎其妇。 代王夫人 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遂摩笄自刺而死。见《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赵世家》。后因以“摩笄”称后妃殉国自6*杀。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国母摩笄刺,宫娥掩袂伤。”
(2).山名。一名 磨笄山 。在今 河北省 张家口市 东南。 赵襄子 姊 代王夫人 摩笄自6*杀, 代 人怜之,名其地为 摩笄山 。 明 徐渭 《次夕降抟雪径满鹅鸭卵余睡而后起烧竹照之》诗:“ 渐离 荆卿 僵 易水 , 赵王 代娣 冷 摩笄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摩笄汉语 快速查询。
摩笄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典故类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女性以发簪自尽的行为,源自春秋时期的悲壮事件。以下从释义、典故来源及文化引申三方面详细解析:
“摩笄”即指用簪子磨颈自戕,后成为“以簪自尽”的特定表述。
典故出自春秋时期代国夫人(赵襄子之姊)殉国事件:
忠烈气节的象征
古代多用于赞颂女性为家国大义宁死不屈的刚烈精神,如清代诗词“摩笄山影送斜晖”(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借典故咏怀气节。
“笄”的文化符号转化
笄本是女子成年礼的饰物(《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在典故中转化为殉节工具,赋予其悲壮内涵。
文学中的隐喻运用
后世以“摩笄”暗喻贞烈殉身,如明代《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代王夫人自尽,后人称其地为摩笄山”。
上海辞书出版社,第6册第774页,收录“摩笄”词条并释为:“以簪自刺。指自杀”。
商务印书馆,第1643页,详述典故出处及历史背景。
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明确记载事件始末。
卷十三“㶟水”条,考据摩笄山地望。
(注:古籍原文无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中华经典古籍库”等可信数据库查阅。)
“摩笄”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典故来源:据《战国策·燕策一》和《史记·赵世家》记载,春秋时期,赵襄子的姐姐(代王夫人)在弟弟赵襄子杀害其丈夫代王后,陷入忠义两难之境。她认为“以弟慢夫非仁,以夫怨弟非义”,最终用发簪(笄)自刺殉节。
引申含义:后以“摩笄”代指后妃或贵族女性为守节、殉国而自杀的行为。例如清代吴伟业诗句“国母摩笄刺”即用此典。
因代王夫人殉节事件,其自杀处被命名为摩笄山(又名磨笄山),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当地人为纪念她的忠烈,以此命名山川。
建议在文学或历史语境中使用时,优先采用典故含义。
哀喜交并版檄宝装贬罚纯阳巾胆魄调粉跌跌蹡蹡都督铎针发梦風車高情逸态规爲鼓桡豪叫黑湫湫环节讲道窘状涳濛狼火乐全晾晒零丁孤苦绫机灵物六朝文隆极龙元陆死骨履虎尾摩挲煤气美选眠宿冥氏囊锥露颖前面千手千眼观音轻訬人宇僧裘十望逝运授粉薮中荆曲粟饭贪心滔涸逃溃条目停传讬纸微劳巫神五位百法香钩信不及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