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庸之才。 唐 杜甫 《回棹》诗:“散才婴薄俗,有迹负前贤。” 唐 钱起 《长安落第作》诗:“散才非世用,回音谢云萝。”
根据权威词典和古籍用例,“散才”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核心含义解析
二、现代延伸解读 2. 当代新解 部分词典补充了"才能分散"的释义,认为指人虽有才华但缺乏专注,难以取得成就。这种解释可能源自对"散"字本义的延伸理解。
三、语境辨析建议 • 古诗文场景:优先采用"平庸之才"释义 • 现代使用场景: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若描述能力分散可用新解
相关字义溯源: "散"字在古汉语中有闲散、不成材之意(如《广雅》释"散,抛也"),"才"特指资质禀赋,二字组合形成自谦式表达。
《散才》是一个词语,意为“才华横溢、才能出众”。
《散才》由「散」和「才」两个字组成。
「散」字是由「⺭」(羊字旁)和「亻」(人字旁)两个部首构成,总共有12画。
「才」字是由「扌」(手字旁)和「斤」(斗字旁)两个部首构成,总共有3画。
《散才》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在古代,人们十分注重才艺和才华,才能出众的人常被称为「散才」。
《散才》的繁体字为「散才」,字形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散才」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由于繁简体字的形成较晚,因此古代的汉字书写多为繁体字。
1. 他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演讲才能,被誉为一位真正的《散才》。
2. 她的音乐天赋非凡,被周围的人赞美为一位小小的《散才》。
1. 才华横溢
2. 才能出众
3. 才子佳人
4. 才子佳话
1. 才情出众
2. 才学过人
3. 才貌双全
4. 才华卓越
1. 平庸无能
2. 缺乏才能
3. 才疏学浅
4. 无才无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