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yman]∶佛教指没有出家的世俗之人
僧人生活比起俗人来,还是属于苦行一类
(2) [mediocre person]∶平庸的人;庸俗的人
(衡)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后汉书·张衡传》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庸俗的人;鄙俗的人。《荀子·儒效》:“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后汉书·张衡传》:“﹝ 衡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红楼梦》第三二回:“ 宝玉 道:‘罢!罢!我也不过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罢了,并不愿和这些人来往。’”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翻印木刻》:“ 中国 的雅俗之分就在此:雅人往往说不出他以为好的画的内容来,俗人却非问内容不可。”
(2).一般人;百姓、民众。《老子》:“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瓠子河》:“ 时水 又西逕 东高苑 城中而西注也,俗人遏令侧城南注。”
(3).佛教、道教指未出家的世俗之人,与出家人相对。 晋 法显 《佛国记》:“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 天竺 法,但有精麤。”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僧为人女》:“汝为方外人,而受俗人养视,如此惓惓,有欲报之意,以我法观之,他生必为 董氏 子矣。” 鲁迅 《华盖集·题记》:“在和尚是好运……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范文澜 《唐代佛教·引言》:“虽然 释迦 不赞成象某些‘外道’那种苦行,但僧人生活比起俗人来,还是属于苦行一类。”
“俗人”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庸俗或鄙俗的人
指缺乏高尚情操、追求物质利益或低俗趣味的人。如《荀子·儒效》提到“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强调对功利的过度追求。鲁迅在《论翻印木刻》中也以“俗人”对比“雅人”,体现其文化品位的差异。
普通人或百姓
中性含义,指未脱离世俗生活的民众。如《老子》中“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将“俗人”与修道者对比,代指大众群体。
宗教语境中的世俗之人
佛教、道教中指未出家的在家人,与僧侣、道士相对。例如《佛国记》提到“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明确区分了宗教内外身份。
“俗人”的词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既可表达贬义(如低俗),也可中性描述身份(如非宗教人士),甚至带有自嘲色彩。其核心在于与“雅”“僧”等概念的对比,反映社会角色或价值取向的差异。
《俗人》这个词指的是平凡、普通的人,与名人或有特殊地位的人相对。它用于形容对待事物没有深度思考,只追求眼前功利的人。
《俗人》这个词的作为汉字,可以分为两个部首:亻(人)和木(木字底部,表示行动、从事)。其总共有8个笔画。
《俗人》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于《庄子·逍遥游》。它的繁体写法为「俗人」。
古代汉字中写作「術人」或「戍人」,其中「術」或「戍」表示追求俗事、追求世俗利益。
1. 他过着平凡的生活,是个典型的俗人。
2. 他一直不屑于与俗人为伍,追求着内心的真理。
- 俗语:用来形容一般人常说的话,以平民百姓中流传的语言为基础
- 俗称:用于指称非正式或常见的名称
- 俗称:用于指品味不高的、注重物质利益的人或行为
- 俗套:用来形容陈旧、平凡的做法或说法
近义词:平民、普通人、庸俗之辈
反义词:名人、高人、雅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