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梦如痴”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恍惚迷离,如同在梦境中一般,又带着痴迷沉醉的神情。它常用来描绘人因极度沉浸于某种情境、情感或思绪中而表现出的失神、忘我的样子。以下从词典释义、语义分析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意为“像”、“似”,表示一种比喻或相似的状态。
指梦境,喻指虚幻、朦胧、不真切的感受。此处强调精神恍惚,意识游离于现实之外。
指痴迷、沉醉,形容因过度投入而失去常态的专注或陶醉状态。
综合释义:像在梦中一样迷离恍惚,又因痴迷而浑然忘我,整体描绘一种精神高度集中或情感极度投入时的失神状态。
该成语释义可参考以下权威汉语工具书:
定义:“形容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8(纸质版可查证)。
释义:“如梦般迷离,如痴般沉醉。多形容人沉浸于美好事物时的忘我情态。”
来源:中华书局出版,ISBN 978-7-101-14657-3。
补充说明:“常用于文学描写,表现人物对景、情、艺术的极度陶醉。”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0348-0。
多用于描绘对自然美景(如“面对山水,如梦如痴”)、艺术体验(如“听琴声而如梦如痴”)或爱情(如“相思成疾,如梦如痴”)的深度沉浸。
古典诗词中常见类似表达,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的迷离感,或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的痴幻交织。
近似心理学中的“心流”(Flow)状态,即全身心投入某事时忘却时间与自我的体验,但更侧重朦胧感而非高效专注。
他伫立画前,凝视那抹远山淡影,竟看得如梦如痴,连友人呼唤也未察觉。
——仿自朱自清散文对自然审美的描写风格。
“如梦如痴”融合了梦境般的恍惚与痴迷的沉醉感,是汉语中极具画面感的心理状态描写。其权威释义可追溯至主流词典,且在文学创作中承载着深厚的审美意蕴。
“如梦如痴”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rú mèng rú chī,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形容人处于不清醒、糊里糊涂的状态,仿佛沉浸在梦境或痴迷中,难以分辨现实与虚幻。
“次友想不到会在这里见到何桂柱,更想不到康熙也在这里,惊得他如梦如痴。”(二月河《康熙大帝》)
“琴音动人,听者如醺、如梦、如痴、如醉。”
如需更多例句或详细出处,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埃土摆谈剥寒悖悖奔窜不録灿然草人测谎差委赤支毸冲雨椽杙诋诮对攻蠹孽方厚凤衾枌榆松楸钩援贵人多忘过越画地爲牢回信惛惛罔罔魂摇魄乱交感饥殍饥色郡学泪出痛肠良孙鍊意临质路边箩篼律例馆孟姜谬会幕客年寿拼法暴背齐山畦畛埏镕神呪湿哭乾啼受署双档私庭汤烧火热田者铜矿童谣退藏顽锢完帐雾散云披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