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钝鄙拙,不知变通。 梁启超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自信与虚心》:“吾见有顽錮之辈,抱持 中国 一二经典古义,谓可以攘斥外国輘轢全球者,若是者非其自信力乎?”
“顽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顽锢”指愚钝鄙拙、固执不知变通,常用于形容思想或行为僵化、难以改变的人或观念。
词义构成
出处与用法
梁启超在《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自信与虚心》中举例:“吾见有顽錮之辈,抱持中国一二经典古义,谓可以攘斥外国輘轢全球者……”。此处批评了盲目守旧、排斥变革的思想。
近义词与反义词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含贬义,需注意搭配对象(如“顽锢之辈”“思想顽锢”)。若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辞海》或梁启超相关著作。
顽锢(wángù)一词指的是思想僵化,固执不变,无法被改变或解脱的状态。它形容一个人胸怀狭窄,不接受新事物或不愿做出改变。
顽锢的拆分部首是页(yè)和钅(金)。顽字的五笔笔画数为9,锢字的五笔笔画数为13。
顽锢一词来源于古文《庄子·人间世》:“织者众不知陈力也,居济众不知桀纣也,君子终日乐乎君子终日忧乎?公顽为正,公锢为邪。”其中的“锢”指的是将囚禁。后来,人们将“锢”引申为思想固执不变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顽锢分别写作頑固(wágù)。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顽锢的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顽字的古字形为婠,表示困难、难以解脱,形状像人被困住的样子。锢字的古字形为錮,表示禁锢、囚禁,形状像一个人被锁链束缚的样子。
1. 他固执己见,一直顽锢在自己的观念中。
2. 她对新科技表现出顽锢的态度,从不愿意尝试新的方法。
顽固、顽皮、固顽、固执、固执己见、固步自封
固执、执拗、倔强、顽固不化、偏执
开放、灵活、变通、接受、适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