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郡学的意思、郡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郡学的解释

郡国的最高学府。《明史·太祖纪二》:“是月,﹝ 太祖 ﹞命 寧越 知府 王宗显 立郡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绪言:“ 汉 时立太学和郡学,讲授五经,太学与郡学成为全国的大小文化中心。”参阅《汉书·循吏传·文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郡学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办教育机构,指由郡一级行政单位设立并管理的官方学校,主要承担培养人才、推行教化的职能。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基本定义与性质

郡学是郡级行政区划内设立的官办学校,属于地方官学体系。汉代始设郡国学校制度,由朝廷任命学官(如"文学掾")管理,面向郡内子弟教授儒家经典,旨在选拔人才补充官吏队伍,同时推广官方意识形态。其性质区别于中央的太学与私塾,是连接中央与基层教育的关键环节 。

二、历史沿革与功能

  1. 汉代起源:汉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书·循吏传》),郡学成为地方教育制度化的开端,教学内容以"五经"为主,注重礼乐教化 。
  2. 唐宋发展:唐代郡学纳入科举体系,生徒可经选拔参加科举考试;宋代改称"府学""州学",由朝廷委派教授执教,形成"庙学合一"格局(学宫与孔庙结合) 。
  3. 核心功能:培养地方人才、传播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并通过祭祀仪式强化文化认同。

三、教学内容与社会意义

郡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如《诗》《书》《礼》《易》《春秋》),辅以律令、算学等实用知识。学生称"郡学生员",通过考核可获推荐入仕。其设立强化了"政教合一"的传统,使儒家思想深入地方社会,成为维系古代中国文官制度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 。


参考来源:

  1. 班固《汉书·儒林传》对郡国学官的记载
  2. 杜佑《通典·卷五十三》论郡国学校制度
  3. 《宋史·选举志》载地方官学演变
  4. 历代地方志中府学、州学的建制沿革记录

网络扩展解释

郡学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办教育机构,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郡学是汉至明清时期由郡级地方政府设立的官办学校,属于地方最高学府,与中央的「太学」共同构成古代教育体系。

二、核心特征

  1. 起源发展: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文翁兴学(公元前141年蜀郡守文翁首创),经唐宋发展,至明清形成完备制度。
  2. 教育功能:主要培养地方官员和士人阶层,教学内容包括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历史、政治及礼仪制度。
  3. 选拔机制: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为科举制度输送考生,如明代《太祖纪》记载明太祖曾命知府王宗显立郡学。

三、历史意义 作为地方文化中心,郡学承担着教化民众、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职能。汉代时全国已形成「太学-郡学」两级教育网络,唐代进一步发展为「中央六学-地方州县学」体系。

注:更完整的史料记载可参考《汉书·循吏传·文翁》《明史·太祖纪》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挨闹办房伴音不足齿数垂櫜潨流大当大登黨錮单简倒置打谱觝拄发极梵法方概繁红富重功捷过言固体潮悍急黄包车驩腾洄纠火犁缣纩建省交刀酒魄剧秦美新苴杖伉音看觑联肩僚故緑水青山蛮夷邸默解扒糕骈枝平码馆评事批削凄怀情苗青挺挺沈羲沈醉石甃属累死公酸咸苦辣踏歌午餐伍子涛乡校巷族小曲儿胁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