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rnay; suona horn] 管乐器,管身上面七孔,下面一孔。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金、元时传入中国
波斯语的译音。或译为“苏尔奈”、“唢拿”、“唆呐”、“锁呐”。簧管乐器。 金 元 时由 波斯 、 阿拉伯 一带传入我国。《清文献通考·乐二十三》:“其乐器有大鼓、小鼓、铜号、铰子、嗩呐、喇叭。”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外面忽然传来一阵非常热闹的吹吹打打的锣鼓唢呐声,掩住了风声。” 沉从文 《萧萧》:“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
关于“唢呐”的详细解释如下:
“唢呐”是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其名称源于波斯语“Surnā”的音译,历史上曾有多种译名如“苏尔奈”“锁呐”等。该词既指乐器本身,也可在特定语境中形容高亢刺耳的声音。
唢呐由五部分组成:
明代文献《纪效新书》记载戚继光将其用于军乐,王磐《朝天子·咏喇叭》更以文学形式描绘其社会影响。
唢呐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乐器,属于铜管类乐器。它是一种由吹奏和演奏两种方式相结合的乐器,因此也被称为“口白”。唢呐的发音独特,富有情感,常被用于婚丧嫁娶等喜庆场合。
唢呐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氵(水)。
唢呐的笔画数为11画。
唢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是由“唢”和“呐”两个词组成的。其中,“唢”是形声字,从“口”部表示本字的声音;“呐”是指用口吹奏的乐器,《广雅》称之为“口白”。
繁体字“唢”和“呐”与简体字相同,没有特殊的区别。
在古时候,唢呐的汉字写法并不完全相同。在《玉篇》中,唢呐的写法为“偌呐”;在《集韵》中,写作“梭娜”。
小时候,我经常听到唢呐的声音飘荡在村庄里。
唢呐的演奏技巧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磨砺。
唢呐乐团、吹奏唢呐、演奏唢呐、学习唢呐。
葫芦丝、笙、插管、板腔。
钢琴、小提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