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唢呐的意思、唢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唢呐的解释

[surnay; suona horn] 管乐器,管身上面七孔,下面一孔。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金、元时传入中国

详细解释

波斯语的译音。或译为“苏尔奈”、“唢拿”、“唆呐”、“锁呐”。簧管乐器。 金 元 时由 波斯 、 阿拉伯 一带传入我国。《清文献通考·乐二十三》:“其乐器有大鼓、小鼓、铜号、铰子、嗩呐、喇叭。”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外面忽然传来一阵非常热闹的吹吹打打的锣鼓唢呐声,掩住了风声。” 沉从文 《萧萧》:“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唢呐是中国传统双簧气鸣乐器,其名称源自波斯语“surnā”的音译,汉字以“口”为形旁、“奈”为声旁构成形声字。《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发音嘹亮高亢,广泛用于民间婚丧礼乐及戏曲伴奏”。

从字形结构分析,“口”部表明其属吹奏乐器,“奈”既表音又暗含“奈何”之意,暗示其音色具有穿透时空的表现力。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考证,这种乐器自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明代文献《三才图会》已有“锁呐,其制如喇叭,七孔”的明确记载。

在音韵学层面,清代《康熙字典》注音为“苏果切”,对应现代汉语拼音suǒnà。其声调组合上声去声的搭配,恰好呼应乐器刚柔并济的声学特征。现代民族音乐理论指出,唢呐音域横跨两个八度,通过气息控制可实现从悲怆呜咽到欢快激昂的情感转换。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唢呐艺术列为传统音乐类保护项目,特别强调其在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形成的不同演奏流派。其中循环换气法的运用,使乐曲能够持续数十分钟不间断,这种技艺被收录于《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唢呐”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词源

“唢呐”是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其名称源于波斯语“Surnā”的音译,历史上曾有多种译名如“苏尔奈”“锁呐”等。该词既指乐器本身,也可在特定语境中形容高亢刺耳的声音。


二、历史起源

  1. 传入路径:约公元3世纪从波斯、阿拉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新疆地区,西晋时期克孜尔石窟壁画已有其演奏形象。
  2. 中原普及:金元时期传入中原,明代普遍应用于军乐、戏曲伴奏及民间活动。

三、构造特点

唢呐由五部分组成:


四、音乐特性


五、应用场景

  1. 传统场合:婚丧嫁娶、节庆仪式(北方尤盛)。
  2. 艺术形式:戏曲伴奏(如明代昆曲)、民间吹打乐、军乐。
  3. 现代发展:民族管弦乐团独奏/合奏,代表曲目《百鸟朝凤》《豫西二八板》。

延伸知识

明代文献《纪效新书》记载戚继光将其用于军乐,王磐《朝天子·咏喇叭》更以文学形式描绘其社会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剥啄镚儿别无他物步罡坛驰牋酬勋春明此起彼落耽志都大芳罇分散系戆激感光苟言诡姓花账胡闹八光昏僝间不容缕鉴影度形精采警句赳赳狷迫开果阃才老民蜡塌料物躐居陵绝丽黠乱坠天花沦堕漫不经意冥筌麋茸秘宇南面王女能人蓬门荜户萍寄剖辨抢险队乾竭器志曲射炮任其自流若非乳穴桑叶善谋擅事事机视如土芥恕谅涑水通奸物镜